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师足不出户使用微信、QQ等方式就能与家长沟通,方便又快捷。但是,这种方式导致家校中间隔了一层屏障,教师不能及时体会对方的感受,容易忽略细节,解决问题停留于表面。 在特殊教育学校担任班主任过程中,我发现不少“问题学生”是家庭因素造成的,在对这样的家庭家访时,班主任要找到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精准家访。 对于不愿入学的新生,他们的问题原因很多,一般在心理学层面认为是孩子童年经历过分离焦虑创伤,希望找到有安全感、可依恋的人与可依恋的环境,所以他们回避新环境,在入学初期会莫名地烦躁,有时还会出现攻击行为。 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家访要以“安全感”为主线。一是环境安全。带着学校相关视频资料或纸质图片家访,包括班级位置、班级布置、授课教师、班级同学照片等。二是情感安全。班主任事先要从家长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为切入口,让学生感受新班级的温馨、包容,转移学生对新环境的恐惧。三是创伤还原。班主任可以适时将话题引到孩子6岁前分离性焦虑形成的关键时间节点,对该阶段产生的创伤进行还原,可以让家长讲述,班主任倾听,讲到分离时孩子哭泣、恐惧等情景时,班主任表达自己的感同身受,让学生内心获得更多的支持系统,拉近与教师的距离,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发现有破坏行为、攻击行为或对立违抗行为,且学生品行障碍行为持续半个学期以上,影响了同伴、师生关系或学业,这时就要进行家访。对有品行障碍学生家访时,班主任要以“亲子关系”为主线进行家访,了解家长的人格特质对学生的影响,同时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 首先,班主任家访前要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家长要真实呈现家庭生活状态。其次,班主任在家访中协调亲子关系时,要观察学生的问题是否能在原生家庭找到根源,进而引导家长进行反思。再次,纠正家长教育孩子的不正确行为。最后,引导家长使用讨论、协商等方式教育孩子,减少家庭内的负面事件及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采用阳性强化法、消退法和游戏疗法帮助学生消除不良行为,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 实践中,班主任还会遇到患有焦虑症的学生,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没有具体目标便出现广泛性焦虑,或没有诱因便突发强烈恐惧、愤怒、紧张。对这类学生的家访要以减弱期待值、合理看待成就动机为主线。 第一步,家访前初步判断学生是否有强迫、依赖、回避等行为,家访时了解家长的期待值是什么,明确与学生能够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同时建议家长给孩子合理的期待和积极的肯定。第二步,降低家长的焦虑。不少学生的焦虑来源于家长焦虑情绪的转移,班主任可以以案例为开头,引导家长认识焦虑症,阻止焦虑输出。还要看学生的成就动机是否过于强烈(避免因无法完成而自责的情况),然后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动机归因,共同设定一个合理目标,并设想遇到困难时可以采用的解决方法或求助对象。在学校,班主任也要给焦虑症学生创设体会成功的环境,积极肯定和强化学生的自我价值。第三步,家访结束后班主任要督导和巩固效果,预防问题反弹,用积极强化和关注为核心,做好每个阶段成长记录与整理。 面对“问题学生”,班主任电话沟通10次不如家访一次,与家长面对面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找到看似不可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既避免了“开错门”“拔错牙”,也提升了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城西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