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学生之间产生什么矛盾,家长的干预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棘手,“成人的泄愤行为”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那么,班主任究竟该怎么应对? 家长得到尊重,变“插手”为“参与” “张老师,你必须换掉班长,她很强势”“她还欺负同学”……微信群里,家长们开始轮番轰炸。原来,一名家长以班长“很强势”为由,私下组织了几名家长“联名上书”,才有了微信群的“控诉”。该怎么处理呢? 一是取得家长认同,各退一步看清问题。我首先找到了“组织者”,她说班长体型较胖,学习时经常挤占她家孩子的“领地”,因此想给孩子调座位,找不到其他合适的理由,才想出“聚众弹劾班长”的下策。我想,她说的也是实情,便宽慰道:“你看,咱们孩子与班长是同桌,这是多少家长眼馋的事情啊?”这位家长顿时有点不好意思:“这我倒是知道,可我们家孩子很文弱,我担心……”聊了一会儿,我觉得这位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便想发动家委会将座次调换一下。 二是取得家长支持,人尽其力解决问题。通知发出去后,我没想到班级座次获得了家长的极大关注。我跟家长约定3天后集中到校,商讨班级座次安排事宜。为了保障每个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3天时间里,我发动他们在微信群介绍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期待获得什么样的帮助……3天下来,微信群里少了嘈杂的喧嚣,多了冷静的分享,家委会设计的两份座次表也摆到了我面前,座次的设计考虑了每个孩子的性格、需求,我感动不已。调换一段时间后,没有家长再对座次有疑问了。 学生得到尊重,从“小团体”走向“大集体” 在学校的号召下,我们班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每个月由家委会评选6名“新时代好少年”,通过公众号推送其先进事迹。家长纷纷转发相关内容,一度营造了“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然而随着活动的开展,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个别学生竟然遭到了“恐吓”。原来,某同学多次评选未果,竟动起了歪念:拉拢好朋友成立“小团体”,肆意诋毁、谩骂获评者,还纠结表哥等成年人在校门口恐吓同学。 “让收到恐吓的学生报警吧,毕竟有校外人员干预了学生的在校生活,那些人我也管不了啊。”这个念头在我脑海出现。但我转念一想,这样做对我来说最“省劲”,但却不是“最有效”的方法,甚至有可能加剧学生之间的矛盾。“解铃还须系铃人”,我还需要从改变学生入手,打消家长“插手”孩子学习生活的念头。 我想,学生是看重名誉的,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是值得表扬的,只不过对评选机制产生了质疑。因此,我采取了“商定标准-认领称号-达标推荐”的策略。首先,我带领全体学生将“新时代好少年”划分为学习之星、艺术之星、健体之星、环保之星等“十星”,然后制定相应的标准,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领一种星级表彰,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达到标准要求,就能得到展示的机会。方案推行后,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了明确的“预期”,原来的小团体不见了,转而是人人争做“最好自己”的大集体。 家长呢?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表现了。通过改进评选办法,我向家长传递了一个讯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必活成“别人家的孩子”,也不必做得“要是跟某某一样就好了”。此后,有的家长扮演了“监督者”的角色,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的家长扮演了“朗读者”的角色,亲子共读一本书……家长担心的不再是“别的学生挡了我孩子的路”,而是“我家的孩子有没有做到最好”。制度的改进带来了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带动了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面对学生间的矛盾,了解家长的关切,尊重学生的需求,班主任只有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理解与支持,才能有更多机会提升学生在班级的幸福感。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