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12-21 作者:董明实
我有时会听到一些年轻教师抱怨学生不懂事,感慨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学生真的在退化吗?答案肯定不是。我相信这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进步,学生也一代比一代强。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的力量,用善的观念引导学生,他们就会变善;用先进的理念影响学生,他们就会进步。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对人有什么样的期许,就能塑造什么样的未来。
既然不必期待天生圣人,我们就要把心态放平。学生与我们一样是普通人,需要成长,成长就需要呵护和教育,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我教过各种学生,有学业成绩优异的,也有常人眼中最差的,无论他们当时怎样,长大后都变了样:调皮捣蛋的男生成了单位骨干,一表人才;古灵精怪的女生当上了教师,温文尔雅。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发光发热。日常教学中,我喜欢与学生一起讨论,听他们欢快地谈论,感受生命成长的力量。我或是倾听者,或是赞同者,或是“对抗者”,一来一往中我们逐渐成了朋友,无话不说。我想,所谓教师无非是比学生多读了几年书,多经了一些事,有些经验我可以分享,帮助学生规避错误,有些痛苦他们必须自己经历。就算学生的人生理想与我们不同也不必强求,天地之大可容万类,关注陪伴、引导鼓励,做一个掌灯人有何不好。
育人,一定是超越知识与技能的,不应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是“金声玉振”的感应,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渐化,是一个生命对另外一个生命的感染与影响。
我并非天然就能包容学生,也是从狭隘中走出来的。当我学会包容学生,仿佛走进了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师生关系更和谐,学生开始成长,我也开始变化——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人格逐渐成熟。教师的人格成熟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具有育人能力的前提。康德在《论教育》一书中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更可注意的是只有人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有是自身受过教育的才能教育人”。康德所说的“人”,应该就是人格成熟的人。
教师是一个能使他人和自己变得高尚的职业。教师教育学生向善,日积月累,对学生的教化也会一点一点影响自己,善的因子便会越积越多,所谓“积善成德,圣心备焉”。有些善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看似无用,但它对个体乃至社会发展而言却十分珍贵。
一次我给学生讲《论语》中的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学生对这句话似懂非懂,我问他们“你们中间谁是松柏”?学生答不出,因为没受过“岁寒”的洗礼,所以他们不知道谁是真正的“松柏”。将来走入社会,或许扎根基层岗位,或许挑战重大课题,或许肩负时代使命,或许经历坎坷艰辛,那时候真正的松柏卓然挺立,将不负教化之功。
教育最重要的事是培育人的品质,松柏之质不是一个分数所能涵盖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培养自己的品格。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春天的小苗在静默中萌芽,教育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只要学生有成长,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作者系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