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 2022-11-23 作者:高敏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劳动教育是提高他们综合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劳动,学生逐渐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为未来美好生活打下幸福的底色。
“彩虹班”创建伊始,我发现有些学生上课一拿课本书桌里的东西就随之散落一地,有些学生经常忘记带作业、带学具,还有些学生午休后不把抱枕归位,到处乱放。针对这些现象,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家居清洁、收纳整理等问题,每个问题设置了“经常”“偶尔”“从不”3个选项,统计发现:经常整理自己房间、衣柜、床铺的学生占比16.7%,偶尔整理的占比62.5%,不整理的占比20.8%;经常洗衣服的学生占比20.8%,偶尔洗一次衣服的占比54.2%,没洗过衣服的占比25%;经常洗碗、扫地、拖地的学生占比31.2%,偶尔为之的占比66.7%,从来没有参与过的有1名学生,占比2.1%;经常整理书包、书桌的学生占比47.9%,偶尔整理的占比52.1%。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经了解得知,大部分父母对此没有要求,即便有要求也是停留在口头;有的学生说父母更希望看到他们取得好成绩;那些选择“从不”的学生,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位或者两位隔代老人在照顾,他们一动手就会被嫌弃做得不好。综上所述,学生不会整理收纳物品、丢三落四等不良表现,归根结底是因为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为此,我将劳动教育融入班级建设中,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养成。
多管齐下,促进劳动认知
我带领学生围绕“劳动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正面引导。与此同时,我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比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章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整理自己的物品。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则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分担家务,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如四年级上册“为父母分担”章节,对学生可以为家庭做哪些事、怎样做进行指导,并给出活动设计方案。五年级下册“我参与我奉献”章节,把劳动教育的范围从家庭延续到社区,让学生懂得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彼此关爱与付出的道理。
除借助学科力量进行劳动教育之外,我还邀请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走进教室,与学生分享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学生王辉的爸爸是一名厨师,他向我们展示了熟练的烹饪技术,学生赞不绝口,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喜悦与幸福。
强化日常,培养劳动习惯
学生的劳动品质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巩固,劳动习惯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我把班级分为若干责任区,学生自主申请各个责任区的岗位管理员,形成“岗位认领表”张贴在教室班务栏,以便大家互相提醒、督促。如讲台、黑板、多媒体、早餐区、卫生角、走廊等,都有专人负责整理。
另外,我在班里开展劳动打卡活动,打卡内容分为“规定”和“自选”两部分,规定内容有整理书桌、书包,自选内容可以是洗袜子、扫地拖地、叠衣服、整理房间、洗碗等,学生可以灵活选择。为促进学生劳动打卡的积极性,我又在班里组织开展叠衣服、整理书包、“我是抽屉的小主人”等比赛,评选劳动小能手,并颁发“彩虹卡”作为奖励。学生从中体验了生活、锻炼了能力、增强了责任感、密切了亲子关系。很少做家务的赵明帮妈妈洗了袜子,赵明妈妈非常感动,发来信息对我表示感谢。正是通过劳动岗位的开发、日常劳动习惯的培养,班级形成了浓厚的劳动氛围,培育了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凝练文化,提升劳动素养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劳动常态化、日常化,我们设计了班级劳动手册,每人一本、每天记录。劳动手册里有劳动清单、劳动宣言、劳动安全指南、班级责任区认领表、每日家务劳动记录表、班级劳动记录表、自我整理记录表等内容,并设有家长评语、同学评语和老师评语栏。学期末,我们根据每个学生劳动手册的记录情况评选出“劳动达人”,力求通过劳动手册帮助学生提升劳动素养。
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劳动教育是提高他们综合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劳动,学生逐渐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为未来美好生活打下幸福的底色。
(高敏,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六小学语文教师,珠海市名班主任,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珠海市德育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