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班级的教育资源,将班级打造成自治组织,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公共生活环境,是每一位班主任思考的问题。为保障学生的自主权真正落实,打造“自胜”文化,李平从建设流程出发,进行了个性化的探究与实践—— —————————————————————— 为打造“自胜”文化,我用流程设计保障学生的自主权。按流程处理班级事务,可以有效避免主观与惯性,增强班级自治的健康免疫能力,让自主管理成真。我班班级事务管理一般按照“启发自觉-组织讨论-实践改进-确立规范-监督约谈-自我强化”六步闭合流程, 不断以新的思想认识推动实践,又以新的实践深化认知,从而实现流程育人、管理育人。 故事共鸣,启发自觉 以作业为例,学生作业懈怠、不认真、马马虎虎,对作业缺少正确认识。我看在眼里,没有急于制定规则,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个毛竹的故事。一位老农种了一片毛竹,虽然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但前4年毛竹苗只长了3厘米。第五年,一场春雨过后,毛竹拔地而起。一个月后,昔日的荒山沟变成了一片毛竹林。原来,在过去的5年里,毛竹是在以不易被人发觉的方式扎根,将自己的根在土壤里延伸数百平米。最终在属于自己的那个雨季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向上生长,6周后长到15米。 班里安静极了。大家都陷入了深思。人生需要储备,恰恰是那些毫不起眼甚至可能被忽略的常规工作在为我们未来某一时刻的闪耀“扎根”。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构建兴趣、注意力、专注度、想象力、创造力等重要认知。讲道理难免会有训诫意味,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轻易绕过思想意识的防御系统,容易引发学生的共情,起到滋养心灵、启迪思考、鼓舞人心的作用。比起直接灌输,讲故事循循善诱,更富有亲和力,也更有效果。 组织讨论,达成共识 见学生有所感触,我趁机发问:“同学们自上学开始就交作业,学生究竟为什么要做作业?”班里一下子又安静下来。一两分钟的静默之后,孩子们开始各抒己见。几番争论后,我们初步达成共识:作业是一种表达,是把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并储备在头脑仓库里的过程;作业是一种检验,应用型的作业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知识因此变成能力,“长”在了我们身上。 随后,我又抛出“收作业还是交作业”“如何交作业”的问题。接下来的场景可谓针锋相对、高潮迭起。有人说交在室内讲台上更方便,有人说放到室外书柜上更宽敞;有人说课代表应在黑板上列出名目,反对者认为这跟“我的责任”相悖;有人说课代表要严格遵守时间,时间一到就要送往办公室,有人提出人性化服务,不妨再口头催促……最后,思维敏捷的侯丽娜认为完全可以暂定一种模式加以尝试,再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她的发言有理有据,赢得一片掌声。 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我一直微笑、倾听、耐心等待,这是最好的、无声的交流。 实践改进,确立规范 一周的适应、调整,同学们确立了属于本班的交作业规范:早读前10分钟,将个人作业交到课代表桌面上;早读前5分钟,课代表统计完毕动身前往办公室;早读前1分钟,班级宣誓,课代表应回到自己座位。当然,交作业背后还有延伸出来问题,学生也逐一进行了规范。 监督约谈,自我强化 一个阶段的运行,学生又针对交作业中暴露出来的学习态度问题,提议出台监督约谈制。几经尝试后,我们逐步摸索出约谈要点:每次约谈参与者4-6人,被约谈人由小组长陪同; 提前准备,各有分工,学习委员和课代表主谈,班主任主要负责气氛营造和节奏把控;选择相对封闭的空间,确保整 个约谈过程不被打扰。约谈最后,约定奖罚措施,并录音为证。 为解决约谈后的执行问题,自我强化措施随之出台,即由学生自主申报强化约定,并坚持21天打卡,接受大家监督。考核通过者获得晋级激励,由“天生石猴”晋级为“逐梦行者”,甚至“至尊大圣”。 在规范交作业流程的基础上,我班又梳理出“启发自觉-组织讨论-实践改进-确立规范-监督约谈-自我强化”六步班级事务管理流程。这样的流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班级事务,但它属于学生当下的劳动成果,对于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自觉行为能力的养成和自我奋发精神的培养意义非凡。 事实证明,后来在我外出学习的日子里,班委在不同范围内处理几件班级事务时恰恰暗合了以上流程,当然“启发自觉”这个环节的施动者悄悄由老师转换为逐步成长起来的学生,比如班长针对部分同学课间活动量不足而发起的“天天十分钟”活动,四组组长针对本组两位痴迷篮球的淘气包起草了“君子之约”协议。 流程是落实自主的路径,是班级管理运行便捷化、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有效手段。用流程规范人的思维和言行,可以有效避免主观与惯性,增强班级自治的健康免疫能力,让自主管理成真。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语文教师、班主任、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海淀区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全国优秀班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