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和转变就不会牢固。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通过活动设计和氛围营造增强学生劳动幸福感,使其发现劳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本期刊发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何杰关于班级层面劳动教育的第四篇—— ———————————————————— 思想道德教育的三个途径是价值引导(说理)、行为规训(管理)和情感熏陶。价值引导、行为规训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行为能力时常用的方法。在我看来,除了用好这两种方法外,班主任还要努力发挥情感熏陶的作用。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源泉,只有真心愿意做,行为才能持久。 劳动教育同样如此,劳动观念的形成和转变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会牢固。学生只有在劳动中体会到幸福,才能对劳动产生认同,否则只是被动行动,甚至会对劳动产生厌恶。 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劳动情感的培育,围绕教育活动徐徐展开。 3年前,我组织了一项体验活动,与北京一个蔬菜种植基地商议用3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过程。活动启动仪式上,学生学习平整土地、分辨杂草、播种,还在种植基地的墙壁上画了学校标志,他们对未来的劳动和收获充满期待。 之后,每周有学生到基地维护,主要是除草、浇水。他们累得满头大汗,回来后有学生感慨:“种植有机菜真是太辛苦了!”不过,这种劳动还是给学生带来了幸福体验,从基地回来汇报工作时,学生心中满满的是对劳动的敬畏。有学生还写诗明志:在那片土地上,我们,劳作奔忙。十子们(学生所在班级为10班,故自称十子)挥汗如雨的地方,相伴,自然至纯的吟唱。在那片土地上,有不曾说出的盼望和时时变幻的阳光。以及,少年人的怀想,那是,拥抱阳光的姿态绽放。 3个月后,挥洒汗水、辛勤劳动的蔬菜丰收时,学生兴奋不已,大家手举蔬菜拍了无数张照片。之后在各种场合,学生都会提到这段难忘的经历,并将其当作自己重要的人生经验。 除了种植活动,我班还很重视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公益志愿活动。每一次活动结束,我都要求学生举行总结会,一方面总结、提炼活动的得失,另一方面通过情境营造强化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求每次活动后学生都有认识、能力、体验等方面的收获。 通过不断引导和氛围营造,班里形成了劳动光荣、承担责任光荣的氛围。在高二学年末面向全年级举行的班级建设汇报中,学生这样评价自己的班级: “我们做事情不只为成绩,更为视野、信念。在10班,所有人都秉持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念,班集体热烈又活跃的气氛推动着每一个人求善求真。” “10班80%的学生是学校团委、学委会、志愿者协会的骨干力量,10班创作团队是学校微信平台宣传工作的绝对主力……世上没有现成的康庄大道,我们只是一起快乐而兴奋地披荆斩棘,用矢志不渝的坚持让10班闪现璀璨的星光。” “有外化的行动,自然也有内化于心的思考。今年母亲节,我们自主组织了亲子共读《平凡的世界》主题班会。一如往常,这是十子之间的精彩互动。我们在网络论坛晒出读书笔记,在无数次拍案叫绝、刨根问底中,大家互相启发,讨论奋斗的价值、幸福的本源,探讨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以及未来农村的建设。我们渐渐离开文艺青年的风花雪月,用深入实际的思考展示文科生的价值。” 从学生的自述可以看出,各种班级“劳动”使他们深受教育,他们因此对生命的意义、劳动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或许就是班级层面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吧。 (何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特级教师、研究员,曾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