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班主任不仅要在价值层面进行引导,还要利用班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使劳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更成为全班学生共同的价值选择。本期刊发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何杰关于班级层面劳动教育的第三篇—— ———————————————————— 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的培养,学生拥有正确认知才会有正确的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正确认知一定能够带来正确的行为,还需要相应的规训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果班主任不讲道理只利用强制手段加以管理,学生怎能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如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劳动教育也是如此。如果缺少对学生劳动行为的规训,学生的劳动观也很难形成。 “规训”即在班级建立相应的价值规则,可以以班规形式体现,也可以在班级营造舆论氛围和行为评判标准。如果全班学生有共同的价值标准,一些违规行为就会受到抑制,久而久之就能够形成一股力量,从而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 班级中最常见也最普通的劳动是值日。现实中,不少班级都存在学生逃避值日或因值日问题在学校量化评比中扣分的现象,班主任用各种办法避免值日不到位的情况发生,但未见得真有效。与此同时在班级管理中,一些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也常常采用值日的惩戒方式。 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管理问题,不如说是对劳动的认识问题。我从来不用值日惩罚某个学生,因为我始终认为劳动是人的权利,也是人的尊严,惩罚某个学生值日并不能让其了解劳动的价值,反而会让学生拒绝、厌恶劳动。在我的班级,学生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值日,每组一周,如果某一天有量化评比扣分情况,小组重新值日一周,直到没有扣分才顺利交接到下一组。 一些人不理解,认为一天做不好为什么要惩罚全组值日一周。其实,重做一周值日不是惩罚,而是将没有完成的任务返工——既然明确了劳动的质量标准,就要按标准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定这一规则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形成共担责任的意识,二是让学生拥有尊重别人劳动的意识,三是让学生有劳动质量的意识,能够按照约定规范行事。 经过反复讲解和不断示范,我的学生对这一值日规范完全认同,在每学年末各班总结时,我所带的班级在量化评比中都有很好的成绩。 可见,要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班级规范使劳动成为全班学生共同的价值选择。 有了规范也要有训练,即不符合规范的事情要重新做,比如值日做不到零扣分再做一周就是训练。同时,只要学生做了符合规范的事,小组成员也会得到肯定。 在班级管理中,我提倡学生主动承担社会工作、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作为班主任,我也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多参与各类活动,学生承担学校团委、学生会、社团的工作,或者参与社会志愿活动,我都会大力表彰,并在班级各项评选中向这些学生倾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明白,不是只有学习成绩优异才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在带班过程中,我对自己有明确的要求:我带的班不一定年年评先进班集体,我自己不一定年年评优秀班主任,但班级值周评比必须名列前茅、志愿活动必须全校领先,为的就是让学生真正认同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尊严。 3年又3年,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志愿学时总能早早达到国家标准,超过2/3的学生志愿学时超过国家标准一倍。学生们每每说起这些,也都非常自豪。这些成果的取得肯定不是只凭借劳动课、思政课就能完成的,还离不开班主任在班级生活中不断进行的价值探讨和行为规训。多方共同努力,才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和积极行为习惯,从而使劳动教育落到了实处。 (何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特级教师、研究员,曾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