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德育园地】>【心理健康
家庭和睦孩子心理更健康
  [2018-04-03 09:31]  浏览次数:2612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家庭和睦孩子心理更健康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谢刚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功幸福,只有心理健康了这些才可能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发挥潜能有效工作,为社会作贡献的状态。这不也是对成功的定义吗?研究表明这些因素都是与“成功和幸福感”最相关的。心理健康蕴含着上进心、责任心、毅力、抗挫折能力、爱心等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

作为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诊断和咨询的学校心理学家,我工作中最大的感受是:来求助的家庭问题可能不一样,共同点却是一样的:基本上至少晚了3年,有的甚至晚了20年,孩子已经30出头,才找到我。很多孩子无法处理生活中的任何压力,不能正常工作,连父母都不尊重,更不用提为社会作贡献,这和“心理健康”的定义正好相反。出现这种情况再去干预、治疗,事倍功半。

家庭关系是心理健康的起跑线

我的弟弟、妹妹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都是青少年末期发病,到现在还需要别人照顾,无法处理生活中的压力,更别提发挥个人的潜力了。

首先,他们成长过程中基本的心理需要没被满足。孩子的第一个基本需要是“归属感”。

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力量的源泉。生活在和睦家庭里的孩子,每天都在上着最生动的“心理健康”课,他们知道怎样处理压力,怎样解决冲突,这些都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观察和学习来的。而我的父母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逢年过节吵得更厉害。

生活在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重复暴露在充满矛盾、要求不一致的环境中,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削弱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更容易恐惧、抑郁、愤怒。父母之间长期冲突,无论是否离异,与孩子的焦虑和问题行为都成正相关。孩子暴露在冲突中的时间越长,负性情绪越多,相应的行为反应,比如攻击性行为也越多,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更为脆弱,更可能离异。

如果说人生有什么起跑线,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的关系。我和我的弟弟妹妹早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我弟弟在18岁发病时,正是我母亲因为和父亲多年的矛盾而离家出走,几个月不知去向。我去医院看弟弟,他当时出现了幻觉,冲着门外喊“妈”,还问我:“我只想全家人生活在一起,这个要求过分吗?”

夫妻关系恶劣还会直接影响到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我爸爸重男轻女。我的名字像男孩的名字,是出生前就起好了的,我出生后爸爸一看是个女孩也懒得改了。妹妹出生时,爸爸一看又是女孩,扭头就走,连饭都不给妈妈送。所以我妈妈看到我妹妹的时候,虽然在生活上照顾她,但是没有那种爱,也没有那种联结。

孩子与母亲最初的依恋十分重要。在婴儿期,不光是喂饱孩子,每个给孩子的眼神,跟他讲的话,还有拥抱,都在向他传递“你很重要,世界很安全,我会一直在你身边”,这样,孩子就会信任这个世界,对未来充满希望。

而我妹妹缺失了这些。妈妈怀弟弟的时候,刚一岁多的妹妹被送回父亲老家近两年,所以她和母亲关系一直很淡漠,对周围的世界有不信任感。工作的时候,一直怀疑别人在说她的坏话,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症状。

自主感和成就感是心理健康的根基

除了归属感,成就感和自主感也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这些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能发挥多大潜能。

我弟弟从小学习能力比较差。小孩子遇到困难,比如作业做不出来,第一个反应很可能是逃避。小学时弟弟一做作业就说自己“头疼”,爸爸就要求我替他做。他一直这样逃避,在学习中完全没有成就感,课外也没有其他做得好的事情来体会自信心。

如果一个孩子在各方面都找不到让自己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主感的活动,他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一点根基。孩子有自己天生的能力和个性特点,需要父母的接纳和尊重,才能建立成就感和自主感,否则他们的心理健康就有很大隐患。

曾经有一个音乐天赋很高的学生告诉我,因为她们的妈妈钢琴弹得非常好,每次姐妹俩练琴,马上就能听出哪里不对,所以总在挑毛病。现在她和姐姐一辈子都不会再碰钢琴,因为每次看到或想到钢琴,感受到的都是屈辱。

她记忆最深刻的画面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姐姐受到责骂拒绝练琴,被妈妈赶到冰冷的院子里罚站,姐姐穿着拖鞋和很单薄的衣服,而她跪在在妈妈面前求她让姐姐进屋里来。这是她对钢琴最深的记忆。虽然妈妈的目的是让女儿进步,可她一味地批评和惩罚,只会让女儿把“练琴”和负面的情绪联系在一起。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无论是师生还是亲子互动,只有把鼓励和指正的比例保持在4∶1到5∶1的时候,孩子接受起来才更有效。孩子弹钢琴总有好的地方,要是这样说:“孩子你看,这么难的曲子你都坚持练了一个多星期了,我特别佩服你这种毅力。”孩子就更有意愿和动力坚持下去。

有一个爸爸不会弹钢琴,可是家里俩孩子特别喜欢弹钢琴,因为他们一弹钢琴爸爸就在旁边,用既羡慕又崇拜的眼光看着孩子说:“你们弹得真好!”孩子就可喜欢弹钢琴了。

我们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积极记忆。我们每天对孩子的脸色、说的话、管教的方式、传递的眼神等,都会成为孩子的记忆,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食粮。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如何面对挑战

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成功、充分发挥潜能,少不了面对困难时的韧性和恒心。但是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是什么在影响孩子选择坚持还是放弃、选择争取还是退缩?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研究表明,三个原因决定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是悲观还是乐观。

一是孩子常听到和看到的父母对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如果孩子成功的时候,父母总是归结为孩子个人的努力或特长,如“你交流能力真好,我都被你说服了!”孩子就会慢慢形成乐观的解释方式。

二是孩子失败时父母批评的方式。如果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总是归结为孩子个人的错误,并给他贴标签,如“你就是记性差”“女孩子数学都不好”等,孩子就会慢慢形成悲观的解释方式。

三是早期生活中有负面事件反复发生。如亲近的家庭成员在自己幼年时离世、父母离婚或长期发泄负面情绪等。如果没有适当引导,孩子会觉得不论自己如何努力,坏的结果总会出现,个人努力不会有用,所以感到无助,将来在遇到困难时则更容易选择放弃。

孩子在各方面表现都好的时候,通常一好百好。但孩子犯错以后,已经是极度的悲伤、恐惧、失望、有挫折感了,会对父母、老师的反应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管教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我工作的高中曾有几名男生在网络上攻击某位老师,校方发现后每个学生的家长都被叫到学校谈话,要接受停学的处罚。来开会的时候有的家长脸上都快挂不住了,可以想象回到家里他们会怎么发作。

可是有一位爸爸非常心平气和。开完会之后我问他:“您的反应为什么跟其他家长不一样?”

他就告诉我:“谁年轻的时候没犯过错。我跟孩子谈过这件事了,他其实根本没上过这个老师的课,就是因为别的同学都在说这件事情,他跟着瞎起哄,结果他说的话更难听,也得到了更严重的惩罚。但是孩子对这件事记忆非常深刻,他学会了要三思后行,不要人云亦云。”

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从失败中学习了什么。如果我们发火了,孩子就会想怎么反抗我们,跟我们争辩,就转移了目标,把焦点变成跟孩子的冲突上,就错过了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为将来的成长而学习”还是“为过去的错误而惩罚”,不同的管教理念,对孩子面对错误或失败时的心态有天壤之别的影响。

将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落实到生活中,是相互支持爱护的夫妻关系,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这两样有了,孩子就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心理健康基础。

(作者系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市联合校区学校心理学家)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8576人次 日均访问:20596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8096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