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课程改革
课程变革如何以学习为中心
  [2020-02-09 10:06]  浏览次数:7973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课程变革如何以学习为中心

来源:中国教师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校课程变革呈现出从缺位到回归再到繁荣的发展脉络。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科学规划学校课程,推进跨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如何建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校课程体系?近日,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课程变革”论坛在上海市松江区立达中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一线教师400余人共同探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变革。

跨学科课程学习将成为趋势

崔春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强调以学科知识体系编制为主,强调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系统地获取学科知识。但这种分科课程设置会导致学科之间割裂,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海市教委2018年3月公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强调,破除唯分数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素养,并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设置跨学科案例分析题,以此提高初中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从内涵与目标等方面来看,开展跨学科课程顺应了这一要求。跨学科课程是一种知识观和课程方法,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来自多个学科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来研究一个重要主题、问题、议题、话题或经验。跨学科有几大要素:一是跨学科要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依托;二是跨学科要超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关注复杂问题或课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三是跨学科要有明确、整合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四是跨学科旨在推动新认知、新产品的出现,鼓励在跨学科基础上完成创新与创造。跨学科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科知识间的界限,有利于破除传统学科教学知识孤立化、碎片化的弊端,打破传统分科教学“去生活化”的藩篱,使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能力。

目前,跨学科课程在实践中存在误区:不少教师将以学科为中心,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两门及以上学科课程的学习都视作跨学科课程学习,这实际上是把多学科课程学习与跨学科课程学习混为一谈。跨学科课程不是仅仅把两门学科“黏”在一起创造一个新产品,而是思想和方法的整合、综合,是以系统的、整合的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我国中小学对跨学科课程项目学习的实践研究还处于一种尝试和摸索阶段,但随着课程变革的推进,开展跨学科课程项目学习必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以项目为引擎推进课堂建设

杨文斌(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

上海市嘉定区自2014年开展“品质教育”研究以来,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嘉定区启动了新一轮教育科研重大行动,把研究的着力点聚焦在课堂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通过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进一步推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品质教育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是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学科知识的探究,还应当给学生以人生思考,也就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一种思维方法、人生态度、对复杂世界的基本理解。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外显特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出发,需要关注五个方面:一是有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能积极主动学习;二是有驱动性学习任务,学生能实现深度学习;三是有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能开展合作性学习;四是有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能开展反思性学习;五是有合适的学习“支架”,学生能在最近发展区下学习。

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我们从了解和解决问题出发,开发了相应的课堂诊断工具,并根据具体的研究任务,在专家的指导下使用。如上海市嘉定一中附属小学从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文化角度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观察组设计了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学习能力、课堂文化、特色规则,二级指标为提出问题、建立联系、个性表达、倾听、合作等。

推进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建设,加深了教师对学习的理解;增强了区域教学改革的动力;开发了具有特定指向和功能的课堂观察工具;创设了能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特点的课堂,提升了课堂品质;帮助教师掌握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要课程原理:指导学校课程变革的整合架构

杨四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者 全国品质课程联召集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不再局限于依据某种单一的课程开发模式来进行课程开发,而是根据办学实际、育人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等,采取整合的课程开发模式,以实现课程开发目标。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用以指导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首要课程原理”。

“首要课程原理”是指导学校课程实践的观念架构,主要包含五条基本原理:一是,聚焦学习原理,把生长作为课程第一要义。除了生长,课程别无所求,这是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旨趣所在。二是,情境慎思原理,清晰学校课程变革的起点。学校课程变革置于学校课程情境当中,是学校课程发展的起点和前提。三是,文化融入原理,让思想的光辉映照学校课程。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课程文化,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课程哲学,并让思想的光辉映照学校课程。四是,目标导引原理,让学校课程变革富有理性精神。学校课程变革不是漫无目的的“撒野”,而是基于目标的导引,建构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五是,扎根过程原理,激活学校课程变革系统。多维的课程实施路径、多元的课程评价方法以及多角度的课程管理体系,是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生态系统”。

“首要课程原理”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结构,是原子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是动态的开放性观念体系,且具有实践浸润性,是浸润在实践中生长的课程理论。

以学习为中心引领课程变革

付炳建(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

以学习为中心是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色与核心经验,在中央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上海市正从课程建设、育人方式、招生考试、学校建设和师资建设等多个重点领域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切实从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不增加教学难度,不提前赶进度,防止给学生增加过重课外负担。

此次项目论坛聚焦“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课程变革”,提出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课程变革需要切实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从学生出发,研究学生、服务学生、提升学生,建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校课程教学体系。

在此次论坛中,专家与一线教师都一致认为,学校首先应成为课程重建的觉醒者,把以学习为中心作为统整学校课程设计各要素、课程开发全过程的价值引领,并以“学习”视角观察学校课程理念的价值走向、主体参与、环境改造、目标设计、内容开发、实施改进以及评估革新。

教育改革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程,松江区教育要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新机遇,围绕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的新松江再攀高峰,实现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的质变。

以素养为中心建设学科课程图谱

杨 龙(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校长)

课改,牵动着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更关系着国民核心素养的提高。

上海市进才中学秉持“为每位学生的卓越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提出“多元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置于课程的核心地位,让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门类更加多元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图景,奠定学生未来基础。

学校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办学之初的课程1.0版,以基础型课程校本化为抓手,实施“细化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设计、强化作业评价”;第二阶段是课程2.0版,学校实施了“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拓展型课程多元化开发、探究型课程自主化实践”的课程“三化”;第三阶段是课程3.0版,进一步梳理、筛选、重组和细化课程门类,拓宽了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但这三个阶段的层次是点、线、面关系,不是立体的。如何建立多维联动、有逻辑的课程体系?学校创建课程4.0版,提出了“以素养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图谱”。

首先,学校构建“全景式”课程体系,以提供多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目标,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全景式”课程框架,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图景,实现全人聚焦、全程关注、全员参与、全息设计以及全能培育的课程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按年级分层次进阶式开设,形成一个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课程阶梯。

其次,编写学科课程图谱。学校教师编制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14门学科的课程图谱,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德育课程、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统整在学科核心素养之下,建立了课程之间纵向与横向的关联,初步形成了学科课程体系。课程成果汇编成《以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课程图谱》一书出版发行。

学校充分重视教与学方式的研讨,从理论学习到课堂观摩,零距离接触到“后茶馆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暴露“相异构想”。同时,申报区级课题《基于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与学的方式研究》,已获得批准。

在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指引下,我们对于学校课程建设一往情深,在未来现代化学校发展道路上,我们将继续矢志不渝建设好学校课程。

让学生的个性自然发荣滋长

陈剑钰(上海市松江区立达中学校长)

上海市松江区立达中学的创办者之一匡互生说:“教育的真义是‘引发’而不是‘模造’。教育者的责任,是要使被教育者在能够自由发展的环境中,为之去害虫、灌肥料、滋雨露,使他们能够就其个性自然发荣滋长。”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是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随着学校课程的深度开发、实施、反思与探索,立达中学构建了符合学校发展的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目标: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赛思(THAS)课程,“科创主导、艺体两翼、人文底蕴,多元课程、自主选择、个性发展”。强调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形成科、文、艺、体四个系列的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理念:2004年3月学校确立“科技与人文之和谐,立己与达人之共生”为课程发展理念,逐步走上以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促进学科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培养“艺术见长的科创素养”为核心、以THAS特色课程为载体,构建“引发德育”和“引发教学”。

学校课程体系:建构课程图谱。对基础型课程、德育类课程和拓展型、探究型课程进行整合、互生共融,把“艺术见长的科创素养”培育浸润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之中,学校构建了以科创为辐射源和创新点的全校课程体系。艺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人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职业与生活技能培训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校外活动课程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这一课程图谱是一个开放包容和不断调整的体系结构。

学校课程实施:课堂引发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学校确立了“引发课堂”的基本教学原则,即增进学习兴趣、培植自学能力、发展特长智能、修养健全人格。学校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引发学生走向宽度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发学生思维活动,发展核心素养;技术引发学生走向创新学习,通过多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促使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新情境学习中,从而提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领域、自我领域、人际领域的关键品格与核心能力。

学校课程愿景:继续深化以赛思课程为载体的特色培育,努力将科技与艺术相融合。提供每名学生适合的、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特色分类、学科分层、自主选择、走班上课,让每名学生选择自己的课程,使学生学习活动随时随地发生;聚焦核心素养,实现“保量提质”,提升育人品质。

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充实“引发教育”理论,全面实施提高学生素质的多元特色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19906人次 日均访问:20594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9937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