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德育园地】>【家长学校
新时代对家庭教育有哪些新要求
  [2019-04-07 20:00]  浏览次数:2179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新时代对家庭教育有哪些新要求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9-04-04 作者:傅国亮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他对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与核心概念的阐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纲领,讲话的很多重要思想、理念、精神,也是对家庭教育的新要求。

全国教育大会再次明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实际上也就明确了,作为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家庭教育同样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在阐述“培养什么人”这个核心概念时,总书记明确了6条标准:政治标准、思想标准、道德标准、知识标准、精神标准、素质标准。其中,总书记提出的精神标准是奋斗精神,而不是我们平常熟悉的创新精神,令人关注。如何理解将奋斗精神作为“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标准,怎样培养大中小学生的“奋斗精神”,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新课题。

明确教育方针的新内容,这是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这次党的教育方针调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加了“劳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现在的突出问题是,无论家富家贫,几乎一概“富养二代”。原来还有一半以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现在争相“富养二代”,这个民族已如孔子所言“弃老取幼,家之不祥”,我认为还是国之不祥!

劳育要着眼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观,补孩子在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上的短板。“安排子女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应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关于教育的工作目标和使命任务,总书记强调“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强调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立德树人”“完善人格”,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天职。

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关注家庭教育,四句话讲了四个思想:

办好教育要有大教育观。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社会要合作共育,政府要担负主导责任。

家校社合作,是大教育观、现代教育观,绝不仅仅是加强家庭教育的一项措施,而是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学校制度的三个根本性转变。家校社合作,本意上是研究人的培养模式转变的重大课题,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创新探索。社会参与、三教结合,是中小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一个主要特征和必备条件。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习近平重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重在强调家庭教育是起始教育和奠基教育。人生的起始教育在家庭,学校教育迟至7岁才介入孩子的人生,社会教育更晚。家庭教育不仅是起始教育,而且是人生0至6岁关键期的“唯一教育”,成为人生的奠基教育。

中国民间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三岁”“七岁”从父母和家庭学到的习惯、性格和情绪,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性格和情绪,才是“人生真正的起跑线”。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奠基性,深刻性和长远性。

家庭教育重点有新定位。总书记指出,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理解这里的“人生第一课”,不是定量词,不是“第一节课”;而是定性词,是“第一重要的课”。而且这“第一重要的课”不是一节两节,而是贯穿人生的始终。

“人生第一课”“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什么?总书记2016年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一锤定音——“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新定位、新重点,并没有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热议和研究。我认为,做人教育包括人品教育和人性教育,根基在于“人性的教育”。人性,即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和理性,但长期以来教育界“不敢讲”人性教育。那我们讲的德育岂不就是“人性缺位”的德育,“缺少人性”的德育?

教育部门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单位。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在排序上,教育部门成为责任单位第一家。

总书记对教育部门提出新要求后,教育界迅速作出反应。10天后,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100%的中小学建立家长学校。12月6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批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明年要重点抓一抓这件大事。”今年1月的年度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明确指出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争取专门经费,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和家庭教育学校指导手册。基础教育司司长表示,今年基础教育四项重要任务之一,是“实施家校协同育人的攻坚计划”。

当前,家庭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期。教育部门支持服务家庭教育要勇于担责、主动作为,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共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7895人次 日均访问:20551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6096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