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监管和控制会影响中小学生的网络游戏行为。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但是其监管和控制的手段并不高效,强度也不大。 “中小学生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结果发现,近七成父母规定孩子玩游戏时间,监督孩子玩游戏的时间(55.7%)、限制孩子玩网络游戏费用(52.7%)均超过了半数。仅一成多与孩子一起玩游戏。说明父母对孩子玩游戏的规定、监督、限制远远高于对孩子的支持。 数据还显示,父母对男生玩游戏管教更多,多采用强硬的监控方式;管教措施在小学更多,在高中更少;对成绩好的孩子监督游戏时间多,对成绩差的孩子找老师多。对成绩处于下层的学生,父母在规定玩游戏时间、监督玩游戏时间和限制玩游戏费用上更多管控,找老师商谈的比例高出成绩上层的孩子10.2个百分点。这可能是父母认为孩子玩游戏导致成绩不好,找老师商量提高成绩的办法。 父母对孩子的规定、监督、限制等干预行为,带来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争执。本次调查显示,有38.9%的中小学生因网络游戏与父母发生过争执,成绩上层的学生(32.3%)与父母的争执最少,而成绩下层的学生(47.2%)与父母争执最多,其中男生(47.7%)比女生(28.3%)多了19.4个百分点,高中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初中生,比例最低的是小学生,最高值与最低值差31个百分点。 小学生的独立人格仍未健全,很多事情听从父母的安排,即使被父母限制玩网络游戏也较少与父母产生冲突,而高中生由于人格已经完全独立,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行为处事原则,父母对他们玩网络游戏的行为提出异议都可能引发不满、产生冲突。 孩子成绩靠后的家长会认为孩子正是因为玩网络游戏才导致学习垫底,因此会更激烈地反对孩子玩游戏,进而与孩子产生冲突。而如果孩子的成绩处于上层,因为成绩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即使玩玩游戏父母也大多更包容。 根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差异,家庭教养模式可分为四种类型。本次调查发现不同的家庭教养模式对孩子网络游戏认知、态度、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 民主型——及时给予孩子爱与需求。如“用友好的语气与我说话”“了解我的想法”“允许我做喜欢的事情”“经常对我微笑”等; 溺爱型——给孩子过度的保护和照顾。如“对我保护过度”“不想我长大”“总怕我不能照顾好自己”等; 忽视型——对孩子呈现冷漠疏离的态度,不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如“让我感觉可有可无”“经常对我冷淡”“从不夸奖我”; 专制型——对孩子的控制欲较强。例如,“试图控制我做的某一件事”“试图让我觉得离不开他们”。 相关分析发现—— 1.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孩子多来自忽视型、专制型家庭。他们更加认同网络游戏能交到更多朋友等好处,而民主型教养模式与孩子对网络游戏的喜爱呈反比,这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越高,越关爱孩子,孩子越没那么热衷于玩网络游戏;父母对孩子越冷漠,或者对孩子的控制越严,反而会导致孩子越热衷网络游戏。 2.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能认识到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因为民主型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更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对父母的接纳程度高,与父母的关系更和谐,因此也更乐意听父母的意见或建议,有可能对网络游戏的一些负面影响有较深刻的认知;而溺爱型、忽视型和专制型教养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对网络游戏的看法受父母的影响较少,受同伴、同学等同侪群体的影响较大,因而对网络游戏的一些好处更认同。 3.忽视型和专制型家庭的孩子在网络游戏上花费更多。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越高,越关心孩子理解孩子,孩子在网络游戏里花钱越少;父母对孩子越冷漠,或者对孩子的控制越严,孩子花在网络游戏上的钱反而更多。 4.玩网络游戏时间长的孩子多来自忽视型和专制型家庭。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越高、越关爱孩子,孩子在网络游戏里花的时间越少;父母对孩子越冷漠或对孩子的控制越严,越易导致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网络游戏上。除此之外,母亲的溺爱型教养模式也会影响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长,母亲给孩子过多的自由和关爱,孩子会在网络游戏里花越长时间。 5.易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多来自忽视型和专制型家庭。说明父母对孩子越冷漠,或者对孩子控制越严,越易导致孩子养成沉迷网络游戏的习惯。反之,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越高,越关爱孩子,孩子越不会沉迷于网络游戏。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