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需要让孩子多读一些经典书籍,以此来拓展其知识面。读经典不只是让孩子自己读,更需要家长用教育智慧去引导。 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了经典书籍后,很少督促孩子读,孩子只是图个新鲜,随手翻看一下便束之高阁。清代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有经典的一句话,即“书非借不能读也”。有一次,孩子说同学有一本《唐诗三百首》,上面配了彩图,可好看了,让我给她买一本。我沉思了一下,让她拿自己的寓言故事书和同学互换借阅。寓言故事很吸引人,同学很快就看完了。由于我给孩子增加了一些学习任务,时间紧,她抽空看也没看完。该还书的时间到了,她生气地责怪我,说自己正读得好,可惜要还书了。我窃喜: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女儿放学回家还在生我气,我说:“老爸现在郑重宣布,周末给你买一本《唐诗三百首》,喜欢哪种版本,随你挑。”先借后买,有意识地留给孩子借书的缺憾,正是为了实现买书阅读的预期效果。 我觉着,陪孩子读经典应该是家长的必修课。刚开始读书,家长多以讲故事的形式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增强孩子的兴趣。边读边讲,让孩子听。时间久了,可以角色互换,让孩子讲给家长听,并不失时机地鼓励,让孩子在发音、识字、理解方面的阅读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长期以来,孩子在我的陪伴下,养成了睡前读书的习惯。一本《唐诗三百首》成了我和女儿的比赛项目。我让她先读熟,然后我读、背诵。我背诵完了让她背,她读几遍,竟然也能背下来。有时我假装背不下来,她一看超过我的机会来了,非常认真、流利地背诵完,那种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 为了让她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我便要求把很久以前背诵过的内容连在一起背,结果她有所遗忘,输了。但孩子不甘心,过了几天,抽空把以前背过的都温习一遍,结果这次我输了。从此,她明白了温故知新的道理,省得我再去讲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何况讲了她也未必真懂。 书到用时方恨少。孩子读了经典书籍,家长要使其在运用中让他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转化为成长的动力。由于女儿喜欢读唐诗,阅读量较大,她被班里评为“读写之星”。看到她有点小骄傲,我决定让她见一下大世面。 我陪她一起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并且告诉她,只要10道题能答对6道,就可以满足她一个合理的心愿。尽管没能答对6道题,但她每次都认真参与,收获了答对时的喜悦,体验了答错时的遗憾,被选手的出色表现和嘉宾的精彩点评所吸引。当然,也听了一些闻所未闻的诗词典故,记住了一些她所喜爱的选手,多了几个学习的榜样。《中国诗词大会》结束了,她问我能不能满足她一个心愿。我以为是吃和玩的事,没想到她要求我带她去书店,给她买两本古诗词方面的书,我愉快地答应了。 让孩子体验到读经典书籍的乐趣,往往需要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成长的教育契机和平台。从这个角度说,家长就是孩子成长的“陪练”和阶梯,让孩子踩在肩上去攀登知识的高峰。 (作者 雒会龙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