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德育园地】>【家长学校
家庭教育之问: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关注培养“普通孩子”
  [2018-06-02 15:00]  浏览次数:2384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家庭教育之问: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关注培养“普通孩子”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18-05-29

  作者:傅国亮(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钱学森之问”,引起国人10多年来对杰出人才培养的热议。今天,我却有一个与其意有些相反的家庭教育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家庭教育总是不关注培养“普通孩子”?家庭教育论坛总是在关注什么?总是关注培养优秀儿童、成功儿童、超常儿童。我主张,家庭教育要倡导培养普通孩子,而不是超常儿童。今天,我们倡导回归美好生活的家庭教育,那么,什么样的儿童能够获得美好生活?我的回答:只有普通孩子能够获得美好生活。

  在子女的成长期望值上,广大父母要有平常心,定位在培养普通孩子,而不是渴望培养超常儿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如果不顾实际,违背规律,不仅培养不出超常儿童,而且可能连培养正常儿童都保不住,严重的甚至培养出异常儿童。“博士逼疯儿子”就是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例子。报道说,这个博士是农村家庭出身,父母没有多少文化,几乎不管他。他成为博士以后,结婚生子,希望子承父业儿子将来也成为博士。于是,这个博士今天要求儿子学习这个,明天强迫儿子学习那个,儿子不堪重负,最后被逼疯了。这个博士,专业知识渊博,但是对家庭教育和人的成长规律却知之甚少,只是一味追求培养超常儿童,反而把一个正常儿童,逼成了异常儿童。

  更重要的是,国家和国人的儿童观,应当是淡定的,而不是“神童观”。印度有一个小男孩,叫辛格。四岁半的时候,他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跑,震惊印度,人们都称他为“马拉松神童”。2007年,辛格5岁,他计划用10天的时间跑完500公里的路程,这是一个壮举,而且他有马拉松跑的基础。然而,就在辛格准备开始他漫漫征程的这一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大量的警察封锁了辛格的长跑路线。原来,警察接到了政府的命令,严禁辛格参加这项马拉松活动。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段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这就是一个国家应该有的儿童观:儿童5岁的时候,他要完成的是5岁能完成的任务,不能去完成他15岁或者25岁完成的任务。国家的儿童观如果是淡定的,国人就会少有“造神童”的恶俗。

  不要小瞧培养普通孩子这个目标,我相信:凡是普通孩子,将来一定是社会的有用之人。什么样的儿童是“普通孩子”?我认为:

  一是人性儿童,即具有“美好心灵”的儿童。人性最基本的是善良。人性儿童,即善良儿童。我认为目前青少年的问题可以概括成四个迷失:信仰迷失,价值迷失,道德迷失,人性迷失,但这是以重要性来排序,如果以基础性来排序,人性迷失应该是最基础的、第一位的。四者之间,人性迷失是根本,人性的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没有人性,谈什么价值观,有什么信仰?

  何为“人性”?人性即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和理性。人性中的真善美,需要激发、唤醒和培育。教育就是要关注心灵发育成长,最根本的是把人的本性中美好的理性和情感发育起来。只有教育,才能培育向善的人性,提升人性的层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这个指示,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包括家庭教育工作者足够的理解和重视。

  二是阳光儿童,即具有“美好心态”的儿童。乐观和坚强,是阳光儿童的主要特征。人生,就是《西游记》隐喻的一场“西天取经”,道路遥远,跋涉艰难。儿童成长,“西天取经”,一生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面对漫漫人生,面对坎坷曲折,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精神,永远是照亮人生之路的心灯。

  有研究表明,6岁以前形成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品质,比如:孩子是不是内向,有没有同情心等。一个人成年以后不加控制的性格,大部分是在6岁以前形成的。比如人的忍耐力,在0—6岁就基本定型了,一个人一生中遇到挫折和苦难,是不是具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取决于6岁以前。因此,早期教育塑造儿童坚强乐观的正面性格比灌输知识更重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一连讲了好几个自己母亲的故事。一次,家中遭遇挫折,母亲看出莫言担心她自寻短见,就开导莫言:“儿啊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母亲的从容,让莫言学会坚强,从一个其貌不扬的儿童,历经坎坷成之路终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是自立儿童,即具有“美好心志”的儿童。儿童自立,一是从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是我的事我做主。在自立的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成年以后,最基本的自立就是自食其力。

  从小教育子女学会劳动,培养生存能力,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这是培养自立儿童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却常常被忽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六一”向少年儿童提出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强调“爱劳动”在少年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2015年8月联合团中央、少工委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认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教育子女从小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将终身受益。

  2014年3月,日本一本名为《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的书成为畅销书:福冈一位叫千惠的妈妈在女儿阿花9个月大的时候,婚前被治愈的癌症复发了,医生说她最多还能活4年。千惠怎么用剩余的生命去爱女儿呢?多做些好吃的给孩子?给孩子多备些衣物?或是攒下一大笔钱?千惠却认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于是,她决定教阿花做饭、洗衣。阿花两岁的时候开始学习洗袜子;3岁生日时千惠送她一台手动榨汁机;4岁生日时收到的礼物是围裙和刀具,生日的第二天,阿花就踩着凳子在料理台上学切土豆;5岁生日前,阿花学会煮松软的糙米饭、制作漂亮的寿司,她还第一次做了一大坛子大酱。一直陪伴女儿的千惠,总是在一旁微笑鼓励,“不发言,不帮忙。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我都要让她自己来,让她独立思考和体会”。

  阿花5岁生日后没多久,千惠就安详地去世了。当别的孩子还在吃糖撒娇玩耍的时候,阿花却忙碌起来,每天早上6点就要准备早餐、喂狗、做酱汤、弹钢琴、去幼儿园;下午回家后,她还要晒衣服、叠衣服、刷澡盆;晚上如果爸爸加班晚归,阿花还会做好爱心晚饭……千惠的爱是智慧的,是为孩子一生着想的。阿花也是幸福的。阿花的故事,是“自立儿童”的典型代言。

  总之,培养普通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10637人次 日均访问:20597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10095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