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这篇在网上流传甚广的文章,用细腻感性的语言,描绘了孩子对父母过度保护、约束的不满,以及对自立、自由的渴望。从80后起,90后、00后等新一代的孩子们不断被贴上各种非正面标签。成人世界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指摘孩子们的种种不是,却很少尝试过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而又是谁,让孩子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最近媒体有关“谁偷走了中国孩子科学梦”的报道,引发同样的反思。前不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经合组织国家24.5%的平均值。无独有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调查后,得出了相近的结论,并发现孩子年龄越大,想当科学家的比例越低。 这不能不让人忧虑。但是,当一些人指责现在的孩子功利、怕吃苦、缺乏理想时,难道我们不更应该反思,是谁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追捧那些表面光鲜、钱多轻松的职业?又是谁磨平了他们的吃苦意识和奉献精神?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也是一面镜子,透过他们,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当下教育的得与失。 最近,全国各地中小学生迎来寒假。这原本应该让孩子们感到兴奋,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放假之后,他们就要“上班”。有媒体报道,在重庆,一名10岁小学生刚放寒假就被家长安排学钢琴,孩子对此极为排斥,结果离家30小时不愿回家;另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给的学习压力太大,宁愿待在派出所也不愿回家。敢于如此对家长说“不”的孩子或许是少数,但孩子们学习负担沉重却是普遍的事实。据央视报道,国内首份“儿童成长状况大数据”日前发布。调查显示,北京与上海的孩子周末时间分别有41%与42%被各类培训班所占据。当孩子们从小就被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又如何培养起对科学的兴趣,将当科学家视为乐途? 调查发现,越是大城市,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越沉重,中小城市和农村孩子稍好,但不要以为农村孩子就有多快乐。在日前举行的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有专家表示,全国15%—2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情况更为严重和特殊。这一群体的焦虑感、抑郁感、孤独感、自责感均处于比非留守儿童更高的水平,其攻击行为、违纪行为、品行问题也更为多发。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难辞其咎。或许他们可以为撇下孩子出门打工找出各种理由,但他们在家庭教育上的失职,难以推却。假如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知他们又该如何选择?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席,会对孩子的人格养成、价值观念乃至人生道路产生难以预料、无法补偿的缺憾。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这话看似绝对,却道出了一个朴素的教育真谛: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是成人世界的反映。校园欺凌、心理健康问题,可作如是观;孩子的体质问题、理想信念问题,亦可作如是观。 当我们动辄批评现在的孩子自私、功利、怕吃苦、缺乏理想信念,无论身为家长还是教师,或许更该扪心自问:是谁偷走了他们的梦想和优良品质?我们过去和今天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为孩子好?真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偷走的,绝不只是孩子们的科学梦想。(杨国营) 《中国教育报》2017年1月23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