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教育文摘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
  [2023-09-11 10:48]  浏览次数:1354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09-10 作者:钟耀平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福。

时序更替、秋色醉人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又一个教师节。这一天,凝聚了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心怀温暖与感激,让我们向1880多万躬耕教坛、培根铸魂的人民教师道一声辛苦了!

强国建设的战鼓擂动、号角长鸣,无数人民教师甘作一朵朵奔腾的浪花,无怨无悔地投身于时代的滚滚洪流,推动民族、历史向前发展。

扎根山区特岗,不让一人辍学。14年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柏树沟学校校长张杰先后在5所学校任教,化身孩子前行路上的“提灯人”,将最美好的年华和热情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

为了提醒自己“争分夺秒”,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任继周家里的每个房间都挂了钟表。“每讲两节课,我备课至少8小时”,虽已鲐背之年,仍每日坚持工作6个小时。

59岁的万步炎几乎满头白发,他笑着说“这是大海的馈赠”。把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当成努力的方向,万步炎常年生活在大洋上、研究室里,带领学生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研究。

……

心有万顷碧波,目光自是一片清光澄澈。别人眼中的苦,却是他们心头的乐。在人民教师群体中,这样的故事有太多太多。

虽然他们执教领域、授课方式、个性特点各不相同,但都蕴含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躬耕教坛、甘于奉献、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他们乐教爱生、启智润心,俯下身子甘做铺路人,在最普通平凡的岗位上成就每一个孩子的精彩;他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在知识的领域上下求索、默默耕耘,栉风沐雨、百折不回;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扎根教坛、以文化人,满怀赤诚、奉献一生。

他们躬耕教坛的师者形象,彰显着既平凡又伟大的力量。

他们为何会作出这样的选择?透过历史的烟尘,探寻其中的密码会发现:躬耕教坛的选择不是凭空而生,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教育传统中。

——躬耕教坛,是一种行动上的坚守,意味着勤劳耕耘、甘于奉献。这是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对于土地的依赖、敬畏,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耕耘、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节俭谦虚的性格特征。在躬耕教坛的教师群体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血脉的流淌。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像农民爱护自己的庄稼一样对待学生,像耕农敬畏自然规律一样尊重教育规律。教师这份职业来不得半分虚假。正是躬耕教坛的教师心怀仁爱,有着日复一日不减的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忘我奋斗,才有一代又一代人拔节孕穗般地成长。

——躬耕教坛,是一种思想道德上的锤炼,意味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勤学笃行、求是创新。这是中国教育传统中师者精神的魅力彰显。

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的自我精进到“行为世范,学为人师”的自省自律,从“传道授业解惑”“因材施教”的能力养成,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追求……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师者精神。无论是孔子、孟子、朱熹、张载,还是蔡元培、陶行知、梅贻琦、张伯苓,或者是今天躬耕教坛的时代榜样,无一不是把思想道德上的锤炼作为一生的修行。他们躬耕教坛的人格魅力,不仅影响学生的一生,更引领着时代的风气。

——躬耕教坛,是一种价值上的选择,意味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这是家国情怀、教育报国等精神的传承演绎。

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与国家命运血肉相连。躬耕教坛承载着中国人教育报国、教育救国、科教兴国等理想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钱伟长、华罗庚、郭永怀等冲破各种阻力,毅然奔向祖国的怀抱。与新中国同行的岁月里,“人民教育家”于漪、卫兴华、高铭暄用自己的选择诠释着教育工作者的初心,用自己一生的坚守践行着“学以报国”的使命。这不仅是延续“以文化人”的文化传统,更是在成就他人、报效国家中无限延展生命的宽度。

今天,教育强国的路径从未如此清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中国教育的伟大使命。“躬耕教坛、强国有我”,这是千千万万人民教师回应时代呼唤的主动回答。

以教育之强奠基国家之强。凝聚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精气神,不是简单说说、喊喊口号,也不是单靠外在力量驱动就能实现的。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躬耕教坛的师者,将伟大美好的蓝图变为肉眼可见的现实。

——锻造攻坚克难的实力,教育强大迫切需要教师躬耕教坛。

纵观人类文明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把教育视为对未来的“战略投资”和持久繁荣的根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60%、教育强国指数比2012年上升26位……这一串数字,量化了一个国家教育的快速腾飞,标注了一个民族的奋斗足迹。

“强师计划”“优师计划”等强力举措纷纷出台,让教师队伍实现了规模的显著扩张、素质的不断提升、结构的不断优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还需要一代代教师艰辛跋涉、辛勤耕耘。教师需要承担起为国家育人才、为强国固根基的使命,更要结合时代所需,重塑自身,走向创新、拥抱创新、培育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而教、为未来宏图而教。

——提振自立自强的底气,国家强盛迫切需要教师躬耕教坛。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拔尖创新人才对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夯实富强之基,迫切需要新时代的师者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育时代之新才。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一次知重负重的艰难攀爬,都是一次披荆斩棘的闯关夺隘。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站稳脚跟,需要一批有躬耕情怀的师者,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

“努力事躬耕,但愿成嘉禾。”培养栋梁之材,不仅需要教师学业上的指导,更需要信仰上的指引。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唯有自身理想信念坚如磐石、潜心治学笃行不怠,才能把炽热的教育情怀转化为持久的报国行动。

——夯实优质均衡的基础,人民幸福迫切需要教师躬耕教坛。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到化解普职分流焦虑,从县中振兴到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一个个教育话题无不彰显出人民对于获得更好教育机会的呼唤。

为学前教育立法,扩大公办园学位,“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双减”政策扎实落地、家长和学生的身心负担变轻;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人民的期盼。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需要我们的教师以躬耕教坛的姿态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用青春和汗水回应国家之需、人民之需。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强国建设恢宏壮丽的新篇章已经开启,教师躬耕教坛的精神内涵也在新的语境下发展演进。在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时,躬耕教坛的师者应该有一幅怎样的画像?

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教师致信,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也为我们清晰描绘了新时代躬耕教坛的师者画像。

——把牢强国建设的正确航向,新时代的师者应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坚定之师。

“时代楷模”钟扬,援藏16年,跋涉50多万公里,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他在世时,曾有人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到那么多地方采集种子?”钟扬的回答是:“国家需要、人类需要这些种子。”

在中国大地上,有无数教师像钟扬这样,一生孜孜以求,追随心之所向,以身许党许国。他们始终心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始终充满殷殷的爱国情怀,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

为什么需要信念坚定的教师?强国建设是人力、国力的比拼,更是一场意志力、民族凝聚力的较量。唯有依靠将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目标化为职业信仰、将自身的价值选择与国家民族大计结合、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教师,才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人才培养方向,培养一批又一批立志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同人民一起奋斗的有用人才。

——护航强国建设行稳致远,新时代的师者应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品德高尚之师。

“做一个温暖的老师”,是安徽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路丙辉的座右铭。他探索提问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让思政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信仰课”“人生课”。不仅如此,他还通过举办“青春毅行”等活动,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努力做学生人生的“同行人”。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教育扶贫到乡村振兴,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在新时代的接力赛场上,一大批师德高尚的教师涵养道德情操,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为什么需要品德高尚的教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坚持以德立身、立学、施教,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当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才能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大德之才。

——厚植强国建设的人才根基,新时代的师者应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饱含智慧之师。

谁也不会想到,海拔2600多米的乡村学校能走出红遍网络的“海嘎少年”摇滚乐队。只因为教师顾亚看到了孩子眼里对音乐的好奇和渴望。所以,即便没有乐器,顾亚也要东拼西凑,把为孩子们组建乐队的“疯狂”想法付诸于行。

于点滴处入心,于细微处育人。顾亚这样不断涵养育人智慧,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春风化雨的优秀教师,点燃了孩子们的梦想,点亮了孩子们的人生。

为什么需要饱含育人智慧的教师?教育是一门以灵魂影响灵魂的艺术。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独一无二且奥秘无穷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去翻开扉页,用心去感受与聆听。懂得教育艺术、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能引领学生追随理想之光,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品学兼优的国之栋梁。

——为强国建设积蓄不竭动力,新时代的师者应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不辍之师。

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油菜试验田,一身农民打扮的傅廷栋院士不断观察、记录,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一干就是六十多年。被称为“油菜院士”的他,育成优质杂交油菜品种15个,累计推广“杂优+双低”油菜近1亿亩,盐碱地遍开油菜花。

大国之间的角逐,是科技、经济的较量,背后是教育实力、师资力量的比拼,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躬耕态度。

为什么需要一大批躬耕不辍的教师?经济要腾飞、科技要发展,关键在人才,根本靠教育。高水平的良师,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是学生知识学习、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也是培养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强盛夯实根基的保障。

——坚定强国建设的特色之路,新时代的师者应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敬业之师。

已退休的于漪老师,接过两名高中生的献花,脸上幸福荡漾。当得知他俩都有志于教育事业,于漪深情地说:“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与百姓幸福、民族兴盛、国家强盛血肉相连的事情。”

教育是什么样子,明天就是什么样子。我们所要建设的强国,既有世界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在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中,无数教师躬耕教坛一辈子,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以仁爱之心培育栋梁之材,让优秀人才代代辈出。

为什么需要富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富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可亲可敬,在学生内心种下求真向善的种子,涂上爱党爱国的精神底色,沉淀拼搏奋进的优秀品质。富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启迪学生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富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为学生打好为人处世的基础,唤醒学生内在的无穷力量……

——实现强国建设光荣梦想,新时代的师者应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之师。

有人曾经问叶嘉莹先生:“中国的古诗会消亡吗?”叶先生坚定地回答:“只要存在有理想、有品格的人,中国的古诗就不会消亡。”执教70余年,叶嘉莹先生化作古典文学的摆渡人,致力于诗教的薪火相传,以诗化人、桃李天下,在诵诗讲诗中养护着中华文明的根系,诠释着以文化人的真谛。

中华民族的先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伟大中华文明。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是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自信源泉。

为什么需要弘道追求的教师?我们的教育传统中,有着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至高理想,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这些都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教师立志做胸怀天下的“大先生”,继承优秀教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老师,才能培养有高理想、高追求、高境界、高素质的人才,回答好“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

知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应时代之所需,躬耕教坛的教师应该是幸福的、坚定的、充满力量的。这种稳定的状态来自内心的价值认同,最终表现在行动的持之以恒。在强国建设中,广大教师如何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躬耕教坛须以教师之德筑牢青少年奋斗之基。

“今天我们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觉得无限的愉快和兴奋。”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挠,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扎根大漠,潜心科研,为“两弹一星”的研发、为航空航天事业建立了不世之功。

半个多世纪后,2009年,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的黄大年,从英国剑桥返回祖国,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叩开“地球之门”,抢占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是黄大年放弃在国外的一切的唯一理由。如今,黄大年教师团队在全国遍地开花,续写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篇章。

爱国是立德之源。筑牢青少年奋斗之基,广大教师首先要明大德。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一定是能够把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作为自觉追求的人才。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广大教师要坚定崇高信念,胸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勤修爱国之德,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引导青少年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始终把国家和民族装在心中,将听党话、跟党走作为自觉追求,肩负起“强国一代”的历史责任和“强国有我”的时代使命,以实际行动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筑牢青少年奋斗之基,广大教师要守公德、严私德。今天,我们再次出发,迈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也交到了当代青年手中。

青少年一代,既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广大教师躬耕教坛,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既要“谨身修行,足以范俗”,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又要引领青少年自信自强、坚毅不拔,刻苦学习、提升本领,实干担当、奋勇争先,永葆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躬耕教坛须以教师之变助推人才培养之变。

仅仅发布两个月,横空出世的ChatGPT月活跃用户就超过1亿。科学家表示,人类处理数学公式时,如果有几十个参数,就已非常之复杂,而GPT-3相当于用一个包含1750亿个参数的公式,来处理所有互联网上的数据。教育,处在改革的最前线。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和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受到猛烈冲击。站在必须变革的十字路口,唯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成为那个勇立涛头、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弄潮儿。

观念一变天地宽,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之变,要以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以知识传递为唯一目的的教育模式,已不足以回应时代之需。广大教师必须不断升级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从传授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从“育分”大步走向“育人”,以教学理念变革为先导,推动“五育”并举扎实落地,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新技术猛烈冲击传统教育模式,也在重塑教育环境,赋能未来教育发展,技术的力量无远弗届。教师之变,要以教学方式升级为手段。校园越来越智能,数字教育资源前所未有地增加,丰富的教学工具成为教师教学科研的有力助手……广大教师要积极拥抱和应用新技术,借技术之力提高教学效率、教育质量,更好地实现“差异化地教”和“个性化地学”,让因材施教的理想成为现实,助力人人成才。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再优秀、再博览群书,其知识储备量也不会比人工智能更强。教师之变,要以自身角色转变为目标。教师会不会被取代?这并不取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而在于教师角色转变的速度和深度。面对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变,民众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期待之变,教师绝不能满足于当好一个“教书匠”。对标“学习兴趣激发者”“能力培养者”“心灵沟通者”“行为示范者”“教育研究者”的角色,全方位重塑自身,教师这一职业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不是被取代。

——躬耕教坛须以教师之强厚植国家强盛之根。

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是不是大材小用,又能否站稳基础教育的讲台?近年来,随着大量名校硕博毕业生选择从教,相关话题争论不已。而现实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学历层次还有差距。

直面这一现状,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要培养一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紧接着,“国优计划”启动,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30所“双一流”高校,将发力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人才……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越来越成为共识。有教师之强,才有教育之强,才能厚植国家强盛的根基。

造就人才培养之强,为国家强盛注入源头活水。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广大教师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努力充实自身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夯实根基。高校教师要担负起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厚植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成长沃土,深入推进育人组织模式以及授课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创新兴趣、形成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找到可为之献身的真问题、大问题。

锤炼科研创新之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祖国的需要,就是高校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资源,高校科研工作者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原创性引领,加强基础研究,着力突破“卡脖子”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凝聚服务社会之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之强,最直接地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立足地方、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职业教育教师大有可为。传承文明,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贡献力量。

积跬步以至千里。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置身这个伟大的时代,当自信自强、踔厉奋发、坚毅前行。让我们再次向躬耕教坛的人民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感恩他们的选择与付出。让我们与人民教师携手同行,忠于党和人民,在“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奋斗中收获成就与价值,抒写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教育荣光!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4319人次 日均访问:20595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3839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