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高考专栏】>【高考复习
高中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1-09-28 09:35]  浏览次数:3501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来源:学习啦方法网

高中地理教学进入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中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欢迎参考阅读!
  高中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如下: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71%。
  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50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
  151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5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53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5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6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157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6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4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7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海洋生物③污染④航海
  175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6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8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
  179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80海洋油、气开发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8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183著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4著名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186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7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
  188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9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91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2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9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4领海、专属经济区12海里,200海里。
  19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6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97矿物的概念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8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矿产的概念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0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01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202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20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04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5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6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7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8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9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10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11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12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13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21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5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1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7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18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19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20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21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222静态水资源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23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24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25承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26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227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228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229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30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23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23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33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34生物循环的作用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235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23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创造生物物质⑤环保
  237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3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3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40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1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242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4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
  245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
  247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8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4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16341人次 日均访问:20551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7042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