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高考专栏】>【高考复习
[专题突破]中国近代现代史能力提要
  [2020-05-24 08:51]  浏览次数:3328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专题突破]中国近代现代史能力提要

来源:高中生网转载

  一、熟悉重要史实的能力 

  这是一项首要的、最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有:听、视和观察的能力,阅读能力(小字和好懂的原始 资料),记忆能力和区分史实作用的能力等。  

  配置于教材页面上的文字和画图,大都有史实意义,所以要善于 区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教材特点所要求的一项能力。(1)区分主体内容和从属内容;(2)区分必须储存和 “过眼烟云”;(3)区分基本史实和非基本史实。基本史实(在历史的点、线、面、体中不可或缺)必须熟悉, 扎实准确,“入库”储存,例如大字(主体)的内容、大事年表和历史地图中最重要的地名、空间等;(4)区分 基本史实的相对性。即在这一历史体系中是基本史实,而在可以涵盖它的另一再大的体系中,是非基本的史实 了。此点较难,重点较不妨试试。 

  中华民族拥有的文物、古迹和馆藏极为普遍,图片影视资料极为丰富,可同熟悉重要史实结合起来,并适 当发展乡土访古考察的能力。 

  二、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历史概念是在历史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活动抽象概括而成,以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发祥地”。历史概念在学科能力中举足重轻,是基本能力 中的“基本”。 

  1.单一型历史概念 

  这类概念就是一个一个的“历史单位”,教材中比比皆是。属于史实性的有“井冈会师”,“五卅惨案” ,“《北京条约》”,“黎元洪”,“《论持久战》”“台儿庄战役”等。属于论断性的有“民族英雄林则徐 ”,“工农武装割据”,“中外‘和好’局面”,“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爱国统一战线”等。 

  2.复合型历史概念 

  它由若干个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又称概念系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单一概念,但组合贯通之,成了“三大战役”这个复合型概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这一概念复合了时间、“恢复国民经济”、“三大运动”、“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这五个单一概念。参 与“复合”的各个概念之间,是由其内在逻辑联系而成——或递进关系、或因果关系、或包含关系、或并列关系等。 

  3.历史概念的特点 

  (1)各类各个概念都有客观性、独立性;(2)凡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外延(量的属性)和内涵(质的属性)。这是掌握和运用它的关键所在;(3)历史概念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方面;(4)概念群体之纵横及其 网状化、序列化、具体化,就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了;(5)对概念失之准确或错乱,必定损害正确的历史思维能 力的发展。 

  此外有众多的理性化概念,“半殖民地”、“共和政体”、“民主革命”、“改革开放”等等。运用时, 不要抠定义、追外延、究内涵,能恰当地揉合于史便罢。 

  三、纵横基本线索的能力 

  历史是线索的交织品。基本线索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中的脉络,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途径。万千纵横有线索,万千变化有线索。会抓、会用历史线索为历史学科独特有之的一项能力。 

  1.历史线索的两大类 

  在历史整体中,线索或隐或显地表现为粗细、长短、远近、中外、主从等;有曲线、直线、折线等;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战争的、社会过程的等。但是,按性质和作用分辨,只有基本线索和非基本线索两大 类;按走向分辨,只有纵向、横向两大类。掌握了分类,就懂得了这项学科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 

  2.基本线索的三重性 

  客观性,是它的第一性。主观性,为师生对它的认知(即“理线索”)。相对性,指它的起止时空限定和 功效的特定范围。三相结合,才能抓准用好。 

  3.基本线索的三功能 

  (1)贯通来龙和去脉,体现内在联系;(2)提挈内容和要点,利用抓纲织网;(3)明确趋势和归宿,揭示变化 规律。  

纵横这三项功能,可以让学科能力同历史的脉搏一起跳动。 

  4.基本线索的两误区 

  教材的“引言”本非基本线索,不可误认。有些教学参考书把基本线索写成了“内容简介”或“内容提示 ”或“内容概要”,都不可取。规范地表达基本线索时,必须精炼概括为一句或几句话说出。被基本线索所纵横的重点要点,不是基本线索本身。 

  四、运用基本观点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其核心和灵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没有正确的观点 ,肯定不会有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几年来,各省市推出的高二结业会考试卷,反映了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水平。但课上能力素质的要求 ,完全可以也应当高出它三两个“调头”。必须看到,高二学生没有多少基本观点在备用、待用,需要“实实在在”地充分利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领悟和初步运用基本观点的主渠道。 

  主渠道——本教材,可供领悟和运用的基本观点有: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前进和曲折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代史上 更明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地位和作用,政党及其领袖的地位和作 用等。 

  2.历史学科基本观点 

  主要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观点,从基本国情和具体国情出发的观点,政权和政体的观点,反帝反封建相结合的观点,民主革命坚持三大法宝的观点,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有机组成部分的观点等。 

  3.摘选引用性的观点 

  指教材根据需要而摘引他处的观点,但不全是照搬照抄。(1)对纲领、宣言、政策、口号等的引用;(2)对 人物言论的引用;(3)对著作的引用;(4)对定性、结论的引用,例如“林彪集团发动武装政变”、“‘一国两 制’的构想”、会议有关决定等。 

  4.因史为论性的观点 

  这类观点(论断、结论)是教材编者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指导下 ,依据必要的史实和特定历史条件,提炼概括而成为教材的“具体观点”。本教材的“具体观点”比现行任何 其它教材(人教版)都突出。表现在:①在引言中;②在论断性性的章、节、目标题中;③在课文之中,例如 ,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④在性质、意义、评价和经验教训中。运用时必须注意:“具体观点”无普遍性,只起特定作用,只能“对号入座”。 

  5.关键词语性的观点 

  这类关键词语是教材本身对有关历史事物做出的论断(观点、结论),随行文而出,处在知识网络的结纽处,带有点睛之妙。例如“新时代”、“新高潮”、“新探索”、“新道路”、“转折点”、“标志着”等等 ,也是一种因史为论的“具体观点”。 

  五、注重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辩证思维能力和基本观点之具体运用和体现,在能力构成中需充分“注重”。有以下五个方面 : 

  1.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本教材显著地加强了对国际、国内历史背景和原因的分析与论述,引言部分更加突出。 

  (1)历史原因的主要类别: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在同一历史事物若干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 带有必然性者,是根本原因,余为具体原因;后者受制于前者。导火线是具体原因。②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③内因和外因,前者是变化的依据,后者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④远因和近因,前者带有根本性。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历史上事事不无原因,事事不无结果。原因影响结果。因果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 。因果关系的表现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例如工农武装割据的“三结合 ”)。 

  (3)借口:任何找“借口”或制造“借口”,都不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当予否定。 

  2.分析历史特征的能力 

  历史特征(特点、特色)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历史事物的个性;又是客观历史具体存在和演变之个性的表现形式,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点。  

分析历史特征要求源于而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的具体性和多样性,概括其本质属性。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领导阶级、纲领目标、革命动力、指导思想和发展前途等方面,都不同于著名的辛亥革命。这几点就概括了前者的本质特性。 

  寻觅历史特征的思维方式主要有: 

  跳跃式。例如,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分别反 映了当时根据地的有关特点。 

  多边式。例如,分析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可以看到它同时具有六个特点。 

  切入式。重庆谈判是历史整体的切入点,由此可抓住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政治大局变化的特点。 

  综合式。19世纪末年帝国主义在华争夺殖民霸权的特点,就需要综合分析而获。 

  “引言”一般都要分析本章内容的时代特点。 

  3.分析事物性质的能力 

  性质是指一类事物区别于它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1)“定性”先决于正确的立场、观点:同是一个洪秀全,被曾国藩诬为“匪首”,而孙中山赞之为“反清 第一英雄”,后者正确。给战争定性也同此理。 

  (2)“定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排除假象。 

  (3)凝固性的性质:中华民族永远认定《南京条约》是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可变性的性质:同一事物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而变更性质。康有为先维新派,后保皇派,再后尊孔复辟派。 

  (5)多重性的性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性,同时又有妥协性。 

  4.分析历史战争的能力 

  从鸦片战争到《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教材叙述战争的次数之多,情况之杂,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中 古史上所无,为世界各国罕有。这是中国人民对敌斗争的一个历史纵剖面,矛盾曲折多变,错综深刻,存亡生死,时缓时烈。这是运用观点、发展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学生也很感兴趣。能力要求有: 

  (1)战争(武装起义)都因由于并表现着中国社会当时的主要矛盾,还关联着某些次要矛盾。 (2)主要战争(战役)的知识结构规律是:原因、时空、双方、经过、人物、性质、特点、影响等。重点和难点是原因和影响(有的通过条约说明)。 (3)性质:外战、内战;正义、非正义。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都是正义之战。另见上题“定性”。 

  分析战争为本学科独得其能,独专其用。 

  5.分析历史意义的能力 

  历史意义属于理性化内容,本教材加大了它的分量。(1)“意义”属于褒义词性;(2)“意义”的结构规律 是由性质、特点、作用、结果、影响、经验教训组成,排列顺序也大体如此。它们除了经验教训外,性质等五 项本属“中性”——美丑其中,褒贬可用。(3)教材分析论述意义时,都用褒义,没有也不应当采用贬义或褒贬 混用。“局限性”不属意义。(4)历史意义常隐寓着现实意义。 

  六、加强比较能力 

  本教材表述了许多相同、不同、相似、关联、中外、纵横、善恶、正误、进退、成败等历史内容,需用比 较鉴别的能力。善于比较就充实了能力构成的内涵,也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具体运用。 

  1.比较的基本思路 

  两大方向——纵向相比和横向相比。两者都可以用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 

  三种定式:①类比,同类相比叫类比;不同类者不能相比。②对比,仅比相异之点叫对比。③比较,异同 兼比叫比较,包括了类比和对比这两项功能。 

  2.有对应可比点的比较 

  例如:比较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本主张、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1)参比对象是三个派;(2)主张、实践、影响是比点;(3)只能是主张跟主张比,实践跟实践比,影响跟影响比;(4)主张、实践、影响在各参比对象中有对应关系,故叫“对应比点”,无对应可比点便无法比较。(5)相同点、不同点是比较后的两种结果。 

  3.无对应可比点的比较 

  上例,可以省略为“比较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模式。这里没有可比点,当然无法比较。其实呢,它是要求自己先找出对应可比点来,再做比较。所以又叫 “自定比点的比较”。自定的可比点要及于事物的本质,宜概括不宜太细。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9345人次 日均访问:20563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3810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