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德育园地】>【家长学校
家庭教育气氛宜淡宜缓
  [2018-05-02 09:00]  浏览次数:2464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家庭教育气氛宜淡宜缓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04-26 作者:赵石屏

    生活世界的基本常态是淡泊、简洁、日常、有序的,家庭教育也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常态中进行的。热闹非凡、虚张声势都不符合家庭教育的本原状态,无论家长教育目标多高,对孩子的要求如何严格,教育内容如何丰富,家庭的教育都应该简洁、淡泊、相宜,否则就难以持续。

米面是淡味的,唯其淡,才成为人的主食而一生不厌,大醇大味的东西谁也不可能一日三餐享用一世。家庭教育时间长,如果教育调门很高,能持续多久呢?教育气氛太浓,如频繁说教,谁能受得了呢?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适宜,气氛淡一些,节奏缓一些。

教育常态应保持淡泊舒缓

做家长的由于愿望殷切,或紧张不安,容易把家里的教育气氛弄得很浓烈,音调弹得很高,自己则投入了整个心身,早期教育、智力开发、艺术熏陶……家长密切注视着孩子的每一个变化,凡有点进步都带给自己极大的喜悦、无穷的幻想,然后又把各种指标拿来对照,与别的孩子比较,若有某个不足,就赶快教育加码。

一般来讲,有见识的家长往往低调处理孩子早期的出众之处,让孩子感觉自己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更不会用“太聪明”一类的词去夸孩子,尽力保持孩子成长的自然气氛。为什么孩子需要这样的心理环境和气氛呢?因为孩子年幼,对于“太聪明”一类的概念并不能正确判断,不恰当的夸奖和惊喜会扰乱孩子心智发育的正常过程。

有位母亲知道孩子智力测试的结果“超常”,可她没告诉任何人,连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也没告诉。孩子因经常被夸奖聪明,回家问道:“他们都说我聪明,妈妈你说我聪明吗?”这位母亲说:“你比较聪明。”随后强调说:“学习好不能只靠聪明,要靠努力刻苦。”孩子避免了被异常的气氛包裹,性情自然淳朴、谦逊羡贤、刻苦勤奋,后来以好成绩考上一流大学,毕业后获全额奖学金求学美国,依然恬淡好学。

孩子成长起来需要一个自然发展的时间表,这个时间顺序是人工努力无法改变的,如果有所谓加快很可能只是增加数量的灌输,如大量识字、提前计数等,孩子其他的发展未必能跟上,这种单一加快认知步骤的做法缺陷很多,并不适合大多数孩子。

童年身体的充分活动更重要,例如孩子“淘气”获得的玩耍经历、快乐体验,就比提前识字重要,儿童在学前几年能尽情地奔跑、跳跃、踢球、打陀螺、捉知了……然后再上学读书,就会发展得更好。

即便从智力启迪角度讲,早期教育的内容绝不能限于单一的符号学习,丰富孩子对世界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体觉等,才是科学的智力启迪。例如给孩子色彩丰富、形状多类的实物或图文,多听经典音乐或朗读,多动手、多跑跳,都是促进感觉丰富,感觉敏锐的智力开发,保持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更是启迪智力的极佳方式。

家庭教育本该细流无声

作为生活世界的家庭的教育当是“细无声”的。家庭对孩子的深刻影响,更多的是非言语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不在言教之中的无形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家庭教育。

不少家庭教育经验传授或宣传给人一个错觉,似乎那些优秀孩子的家长懂得很多,说教很多,很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声势,反之则不能称之为“重视子女教育”,这是一种误解。一种经验要让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能依靠语言来叙述,如果过于简洁别人可能听不懂。但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更多是依靠示范、效仿、养成,依靠家庭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真正的好家长都不经常说教,即使讲道理也很简洁。

有孩子写作文说:“每天放学一回家,妈妈就像蚊子一样在我旁边飞来飞去,‘嗡嗡嗡’的,不想听又没办法。”一个三年级男孩子的作文写道:“我爸爸有一个缺点就是爱讲道理。有一次我不想多做题,爸爸就讲了一个晚上的道理,我就更不想做了!”

诸如此类孩子的无奈,需要我们家长反思。家庭教育要学会说短话,长篇大论不适合家庭日常交流,而且破坏家庭教育“宜淡、宜缓”的气氛。更重要的是,缺乏和谐安静,孩子的任何灵感和良好体验会在家长喋喋不休的叨念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宜淡、宜缓还意味着家庭要重视积累文化底蕴,家庭教育的良好环境也就在其中,教育的方式也在其中了。在浓浓的文化底蕴中,绝不是生硬制造出的教育场景,家庭教育“因机设教”,在家庭生活中自然进行。自然质朴、典雅博学的家庭,就是好的家庭教育本身,“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说的就是这种宝贵的教育情境。

家长辅导学习应卷入有度

有的家庭教育气氛弄得太浓重,在于家长忘记了自己做的事情是家庭的教育,而不是去替代学校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孩子各自主要承担什么责任,怎样划分才更合理,理论界还有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相互取代是不必要的,也不可能取代,需要的是家庭和学校的功能互补。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家庭还得依赖学校功能,尤其知识、技能、专业能力方面,家长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取而代之。

有家长担心学校的弊端会毁了孩子,于是让孩子脱离学校在家里自学,家长这种意愿看似有些道理,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此种举措并不可取,至少不可能成为绝大多数家长的选择。从儿童成长来说,学校的教育功能家庭并不具备,单单同伴这个群体的重要功能家长就无法提供,所以家庭毋须取代学校教育。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学校把学生家庭当作学校教学的延续,要求家长每天必须辅导、检查、签字,许多老师每天将作业布置到家长的手机上,家长须按照学校的要求去辅导监督孩子的作业。我问过不少家长,每天为了完成学校的要求平均要花去一两个小时,甚至更多,家长为此叫苦不迭,又无可奈何。

家校共育要有各自的边界,家庭教育不能替代学校。对此有几个问题需要斟酌思量。一是学习本该是孩子的任务,作业布置给孩子就行,而发到家长手里就是溢过边界了,家校合作是各自的教育功能互补,而不是二者的职责混淆。现在有一种说法是给家长减负,针对的就是这种责任旁溢、边界不清的家校合作。

二是孩子需要在信任中成长,要求家长每天签字,潜在的含义就是学校的假定是“有罪推断”,即假定每个学生都不能好好完成作业,除非家长签字证明。这样的教育前提是大错特错的,每个孩子每天都必须要他人签字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这就是我们给孩子们的精神空间,那么这个精神发育空间何等狭小!从长远看,那些最重要的品质,诸如自我激励、奋发努力、求知若渴、不断追求超越自我……都很难发展起来,更何谈成长为精神巨匠,成为大师。这是家长和学校都要考虑的事关长远的问题。

了解和检查孩子功课的家长要卷入有度,应该力求简洁,最好不要每天都盘问,每天都检查,更不能代替孩子做仔细复查。即使学习不够自觉的孩子,也要锻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长年累月追着赶着总不是办法,闹得一大家子都在读书作业,失去家庭的教育常态。

强调家庭教育的气氛要淡一些、舒缓一些,因为家长的主要任务不仅是督促孩子念书,而且还要用较长的时间去了解和发现孩子的“天生之材”究竟适合做什么,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这就需要让孩子在自然、常态的环境中成长。家长念叨似的不停说教、渲染得很浓烈的教育气氛,都会扰乱孩子成长的自然行进。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做个懂家教的好家长》)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10674人次 日均访问:20597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10104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