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教育文摘
教育的初心究竟是什么?
  [2018-03-26 08:03]  浏览次数:1779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教育的初心究竟是什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8-03-24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初心常常被遗忘 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来,要到哪里去,一路走得十分茫然。我们常常以一张试卷评判学生,以就业鞭策学生被分数和就业绑架的教育变成了功利化的利器,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和人成长的规律,让部分学生的心灵物化、精神枯萎,结出了一些歪瓜劣枣。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意为“引出”或“导出”,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由此可见,教育的初衷应该是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使孩子做一个善人,这才是教育初心。

不忘初心,就得时时坚守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我们的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应处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不忘初心,就得时时牢记教育使命恪守教育责任。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等于把希望交给了老师国家把青少年交给学校,等于把民族的未来交给了老师。因而教师的责任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的未来。教师的全部使命就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业绩理应由他的学生来体现只有学生的成长,包括德智体美的全部增值,才能称之为教师的业绩,舍此无他。

不忘初心,就得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师德在教育中的力量和作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那就是舍本逐末。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课本”时,教育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实现。高尚无私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这是从内心深处生发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

不忘初心,就得弯下腰来多做点培养泥土的工作。鲁迅先生曾说过:“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鲁迅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培养天才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泥土。分数以外的事情更重要,分数是显能,其他才是潜能课本是已知,探索才是未知。我们不知道学生将来长成什么样子,但我们现在要给学生的是肥沃的土壤。教育的土壤是什么?是丰富的生活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它有学生成长需要的各种营养要素。

教育是天底下最复杂的事情,教育好每个孩子是一项重任当我们迷茫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缺乏动力的时候,只要不忘初心,调正航向,撸起袖子加油干,梦想一定会实现。

(作者阚兆成,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32638人次 日均访问:21581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24060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