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方案的推进过程中,高中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直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连锁反应”所带来的困惑与问题的同时,一批高中校也探索出了体现自身学校特色的转型之路。 ——编者 根据国务院2014年9月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作为全国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的两个省市之一,于2014年9月9日制定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对本省的考试招生方案进行了规定。基本措施可以概括为“3+3”“7选3”“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招生”。此次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称“新高考”,被认为是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高中学校的育人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结合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杭州二中”)的案例,深入剖析新高考制度实施以来,学校是如何进行转型与发展的。 价值与理念: 成就每位学生,服务国家社会 服务国家与社会的价值导向、促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是杭州二中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的追求和理念。 转型发展的价值导向: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办学追求。多年来,杭州二中秉承“立志”“努力”“为公”的校训,把学生学习和学校办学的追求定位为服务国家和社会,而非个人一己之利。2014年浙江省开始实施新高考试点,杭州二中校长和教师意识到这是一场适应我国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需在学校整体层面上,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转型发展的培养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中教育逐渐普及。在该背景下,“让教育适合学生”而非“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是高中学校需要思考和践行的制度设计。任何一所高中学校面对新高考,须充分研究学习的特点,研究学生的需求,尽学校所能给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发展的机会,“让能飞的飞起来,会飞的飞得更高”成为杭州二中教师团队的共识。 方法与举措: 聚焦课堂教学,做好家校沟通 学科课程开设:在学生选择和学校资源之间寻找平衡点。学生对学习的选择,首先体现在对课程的选择。理想的情况是,学生选了哪些组合,学校就应该根据学生的选择开出这些组合的课程。杭州二中在新高考方案出台后第一届学生入学时曾做过这样的尝试。该届学生共选择了25种课程组合,学校全部开齐开足。但其负作用是,教师不堪重负,教室难以满足,教学质量无法有效保障。经过理性反思后,杭州二中在第二届学生入学时稍作调整,结合学生选择的组合,考虑学校能有效提供的课程安排,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原有的选择组合,增强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保障了课程开设的质量。因而,要在学生选择和学校能有效提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 教学安排:行政班与学科走班相结合。新高考制度下,随着学生选择课程套餐的增多,就不能完全按照原有的行政班教学组织来安排教学。除语文、数学、英语还能按照以往行政班教学方式组织外,其他的选考科目就必然要实施走班教学。因而,新高考制度下,学校的教学是固定的行政班和学科走班相结合的。学生群体选考的套餐组合越多,走班就走得越频繁。学校要提供足够的教室空间,配备好每个科目的上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学校课程特色的凸显,一个学校学生的选考科目出现逐渐靠拢的趋势,学生走班科目相应减少,学校的教学安排与教学管理会相对简单。 拓展课与实践课:尽可能丰富多样。在新高考改革实施之初,为满足学生选课学习的需求,有的高中学校仅学科课程就已排满教学时间,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时空被挤占。但学生发展仅有课堂内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基于兴趣满足与成长需要的拓展课、兴趣课、社会服务与调研等,同样是高中学习必不可少的。这在强调“玩”出特色的杭州二中,尤其如此。因此,杭州二中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中美学生领导力发展项目、关心弱势群体的社会服务项目以及各种艺术体育活动与演出等,依旧百花齐放。 做好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新高考刚开始,家长对于孩子如何选择选考科目、如何度过三年的高中生活比较迷茫和焦虑,但也极具功利性。面对新高考,如何做出理性选择,学校需要反复和家长解释与沟通。除召开统一的家长会外,宣讲新高考的精神,也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深入细致沟通。 困惑与对策: 明晰发展要求,解决实践问题 尽管经历了前期周密的调研、设计、论证,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 课程是否能够再次选择。新高考设计选考科目“7选3”,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选择。但学生如果发现选择不当,是否有机会再次选择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毕竟,逐步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明晰社会发展的要求,教会学生选择,理应是高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下,学生基本没有重新选择选考科目的机会,这是令人值得深思的。 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评、如何用。在新的招生制度下,无论是全国范围的“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办法,还是浙江省正在实施的“三位一体”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均在招生录取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但面对究竟什么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哪些内涵、高中学校究竟如何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如何衡量、高校招生时如何参考等问题,有些高中学校和高校还缺乏充分准备与细致安排。 师生负担的感受与反思。新高考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减轻师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在适应和习惯新高考制度的过程中,师生无疑会出现紧张和担忧情绪,家长也不例外。在改革过程中,师生包括家长既不愿意丢掉原有的做法,又要实施新的做法,会做加法,不会做减法,也会出现负担加重的问题。相信随着该制度的深入实施,家长、师生熟悉之后,会减少相应的紧张情绪,有关的制度保障、管理举措随之跟上,负担也会得到相应缓解。 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新高考强调选择,这不仅对学生发展,且对高中学校发展同样有益,与多年来强调的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理念也不谋而合。坚持“立德树人”办学理念,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集中优势资源,逐步发展本校的优势学科(群),增强学校办学特色,吸引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来本校就读。学校之间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应是高中学校办学的一个思路。当然,需要警惕的问题是,在这一发展优势学科、凸显办学特色的过程中,不能把中学办成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专科学校”。 (作者田爱丽,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考试与评价研究院中外名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报》2017年06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