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节为何不是4月5日?清明节是怎么来的?这也是一个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接触生命教育的好机会哦,清明有哪些教育孩子的切入点?作为言传身教的家长怎能错过这样一个润物无声的机会?快来看看教育小新为您整理的巧用清明涨知识吧。 清明是我国节日体系中,唯一把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日子。因为是节气,所以清明不是固定的哪一天。一般情况下,冬至后的第108天即为清明。冬至是在12月22日或12月23日,导致清明节时间也有所变化,有的年份是4月4日,有的是4月5日,所以今年的清明节不是4月5日,而是4月4日哟!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华民族的祭祀节日,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讲清明的传说 清明由单纯的节气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春秋战国时代,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想要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却不愿意,背着母亲躲在绵山。最后只好火烧绵山,希望介子推自己走出来,但火烧三天三夜至熄也不见其出来。重耳上山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重耳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重耳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给孩子上一堂生命之课 提到清明节,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及的话题,那便是“生”与“死”。 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让孩子理解什么是祖先,什么是“永远离开了”,很有必要。 第一阶段:0-2岁婴幼儿没有确切的死亡概念,认为死亡只有“在这里和不在这里”、“有和没有”的区别,对于“死亡”,孩子有分离或者剥夺的情绪感受。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第二阶段:2-7岁幼儿认为死亡是真实的,生者和死者会分离,死者是不会动的。孩子有时会对死亡会产生神奇的想法,比如去世的爷爷会变成天使。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时父母首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阶段:7-11岁上了小学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开始和成年人一样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时候他们会认为死亡时不可逆的,死亡有内外在的原因。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增加,认为死者仍然有生理机能,但死亡是最终的结局。这时候家长应该正面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第四阶段:11岁以上青少年把死亡看做是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且具有个人的意义,他们认为死亡是最终的事情,死者已经没有生理机能,他们会对死亡感到焦虑。家长自己一定不要表现出死亡的恐惧,否则孩子也会蒙蒙眬眬地怕死。应让孩子知道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死了就不动了、不吃了、不工作了。 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死是自然的生命现象,是人生的常态。不能深刻认识死亡的本质,就不会真正懂得生命的宝贵与价值,从而更加珍惜自己、他人乃至自然万物之生命。认识到这些,我们的孩子就不会轻易地自残、残害他人的生命,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陪孩子一同参与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带孩子祭祖去烈士陵园扫墓 祭祖、插柳枝、吃鸡蛋等这些是我们这儿的风俗。让孩子陪同大人去祖宗的墓地,给逝去的先人磕个头、敬杯酒,让他们不忘血脉的传承。带孩子去烈士陵园扫墓,告诉孩子他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是多么的幸福,这一切都是前辈们用热血换来的,让他们懂得感恩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 带孩子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清明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开始发芽了,花儿开始绽放了,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上面两个项目多多少少有些沉重,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让孩子了解万物的生长规律,让孩子对“生死”这一敏感的话题有个主观的认知过程。 和孩子一起玩传统游戏 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比如放风筝,就是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候,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风筝。而且,晚上放风筝时,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古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还会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强身健体。放风筝时,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 带孩子一起种花养草 在24个节气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老早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个时候,也正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 孩子在参与种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教育孩子像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树木、花草和昆虫等,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爱会增强并植根于心中,并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在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孩子会逐渐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参考资料: 《死亡教育:如何跟孩子解释什么是死亡?》搜狐教育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看待生死?》多昂宝贝 《看国外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新浪教育 《90%的爸妈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讲解清明节的由来》 《为什么今年的清明节不是4月5日?清明可以说“节日快乐”吗?》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