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11-27 作者:葛学彬
当前数字技术正全面融入社会各领域和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为思政课数字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建设好高校思政课要善用数字技术,将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实现师生心灵契合,融入思政课教学全体系,达到科学真理启智润心,融入思政课教学全环节,实现伟大实践激扬斗志。
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全过程实现沟通心灵之目的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秉承“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理念,坚持教师主导,以高尚的人格吸引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善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全过程。
如在思政课课前,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精心设计问题,开展学情调研,了解学生生源分布、专业特点、兴趣爱好、思想认知状况、心理状态以及关注的热点问题等,通过大数据分类提取分析技术,掌握学情数据,根据数据因地、因时、因材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力争做到精准施策,坚持多样性和普遍性相统一。课中阶段,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过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实际,动态调整教学安排。如在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章节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善用多媒体开展即时互动,根据学生的即时反馈,紧盯学生疑问和表情变化,采取追问的方式,挖掘出学生真实的困惑,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随机情景对话、理论辨析、案例讲解等多元化教学活动,在交流互动中让学生切实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蕴,从而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达到师生心灵契合之目的。
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全体系发挥启智润心之伟力
思政课的使命是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启迪智慧,通过课堂主渠道开展知识的传播,实现价值塑造的目的,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在备课阶段,根据不同知识类别构建知识库,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分析不同知识库间的语义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理论整体知识图谱,同时用鲜活数据、生动案例阐释理论,让理论“活”起来。教师要利用数字技术快速、精准的数据获取优势,例如,在讲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问题上,通过数据抓取技术,快速获取相关历史资料,发挥新媒体强大的数据展现功能,让学生在前后对比、古今对照中深刻感受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坚持“内容为王”固然重要,但是,讲“活”道理要善用数字技术新优势,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既要做到有深度,也要做到有温度。如在讲解全过程人民民主问题时,教师要采用集体共情的“多边会谈”模式,利用新媒体创设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虚拟场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声。高校思政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客观理性分析现实问题,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全体系、全链条,引导师生全情投入其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思想伟力,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启智润心之伟力。
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全环节提升激扬斗志之效果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根本目标是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扬斗志,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网生一代”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维进入最活跃阶段,思政课要抢抓机遇,将数字技术融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从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出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集成高质量、动态化的理论问题库、案例资源库、素材库等,形成不同的思政课资源系统。进一步整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资源开发系统等,同时,动态化监测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兴趣、不同地域大学生群体的访问数据,根据数据反馈,动态加大优质且有针对性资源的供给。切实做到社会大课堂同思政小课堂结合,利用5G、新媒体技术等将思政课开在田间地头、车间码头、红色资源地等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促使学生在火热实践中感受理论的实践伟力,增进理论认同,通过理论与现实的无缝对接,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高校要加强与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红色资源的合作,充分利用VR/AR等技术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正能量故事“活”起来,持续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让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
思政课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体,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是时代之需、理论之需、实践之需,通过“大思政课”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作者单位系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推进思政课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