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教育文摘
信息化时代的阅读—— 为什么更需要图书馆
  [2023-10-19 08:43]  浏览次数:1455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10-18 作者:杨凤

作为人们接收知识和信息的一种行为方式,阅读在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应用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直接服务于阅读行为的图书馆,作为传统延续而来的知识文献和信息聚合传播的中心场所,在与新技术应用的结合中,也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指尖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等创新发展,以更好服务于信息化时代人的新型阅读需求。

近日,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成为四个重点方向。这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信息化正在加速融入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在信息共享、信息交互、信息获取领域,一幅更为便捷、更为高效、更为先进的未来应用场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发展,无论图书馆被赋予怎样的创新服务形态,“图书馆”三个字始终存在。那么,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创新应用的进一步迭代升级,我们未来的阅读,在时间、空间、信息传递方式与体验等各方面都将更加自由,为什么还需要这样一座“图书馆”呢?换句话说,人们在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哪些方面是信息技术难以取代的呢?

信息不等同于知识,信息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知识服务需求

今天的图书馆是现代社会的知识资源储集中心,而不是简单的公共阅读场所,更不是书籍收藏存放仓库。传统图书馆时代就已经发展出成熟的文献管理、图书情报等体系化的科学方法,形成相对完备的服务功能,对知识资源进行有规划、有目的、有秩序的收集、保存、梳理、分类、分析、研究和传播共享。这是人们以专业化的方式,对知识资源持续的有效积累和科学应用。尽管在传统阅读时代,图书馆也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统合和交互平台,但它更根本的价值,却并非来自作为信息体方面的便利,而是对庞大体量的知识资源形成的一种科学宏观的统摄。

信息不等同于知识。柏拉图对知识有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即一条陈述能称得上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由此可见,知识是对信息更加宏观、科学、主动的把控和运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出现、发展并应用以来,极大满足并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时效性需求。这一需求也强烈刺激图书馆通过技术赋能,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服务能力,在诸多方面推动了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这些创新发展确实极大提升和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拓展和增强了图书馆作为独立信息体的服务空间和服务效率。但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时效性的信息服务,而在于相对科学完备、系统规范的知识服务。从这一点来说,越是巨量的、碎片化的、即时性的、芜杂纷乱的信息,越是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反而很容易让人丧失对世界的宏观性、整体性认知能力和把控意识。因此,作为现代社会知识资源储集中心的图书馆,其功能绝不应仅仅定位于一般性的信息集纳和传播,否则就可能偏离其核心价值,失去自身的存在意义。进入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当然要积极吸收应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提升服务体验,但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与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功能,却可能恰恰是相反相成的两个努力方向。

“信息爆炸”带来知识资源熵增,图书馆带来的则是熵减

图书馆可以视为人类社会历史积累的知识资源所凝聚的一种结构性具象化呈现。保存、管理和使用知识文献典籍,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也是最核心的职能。按照现代工业生产理念,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图书馆正是通过对知识资源的储集管理,推动庞大的知识资源更具结构性和规律性,趋向体系化和有序化,从而达到另一种形式的知识生产和输出。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合理应用,完全可以极大提升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模式,但却不可能代替管理行为本身,更不可能自行创造出管理思维。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下的“信息爆炸”,为知识资源积累带来的更多是熵增,而图书馆以专业的储集管理,为知识资源积累带来的则是熵减。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空间特征是扁平化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共时性维度下的信息交互体验。当今社会,信息内容包括知识文献的生产速度明显加快、数量明显增大、来源明显多元,信息内容之间的跨界、交叉、重叠特征明显增强,无序、繁冗、低效甚至干扰信息明显增多,我们面对互联网的信息海洋,更多的感受是茫然无措和辨别无力,即便努力提升个体的信息素养,不断改善检索、收集方式,但却不可能改变整个信息环境,因而仍不免常常被淹没在大量“信息泡沫”或受困于“信息茧房”之中。而图书馆对知识资源的结构性梳理,则更多体现出历时性维度下对内容资源目标明确、方法科学的整理、加工,读者在这里获取的,就不再仅仅是网络空间拓展下的“漫游”和“冲浪”体验,而是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更大时空跨度、更多凝聚人类思维动能的“深耕”服务。笔者以为,这也正是现代图书馆在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转型中应当强化和追求的方向。未来,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必然可以显著提升普通人的知识获取效能,从大众已经习以为常的信息检索服务,逐步发展到未来量身定制知识图谱、信息树等知识结构化生成服务。但是,信息服务越是向结构化、知识化方向发展,对信息环境自身有机有序的要求也就越高。图书馆在这方面显然是高度专业的、具有明显独特优势的职能机构。

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真实体验的获取空间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实是,无论高清视频、网络直播,还是短视频互动,乃至虚拟现实、在线体验等技术发展得多快,体验多么逼真,都不能代替人们现场参观、实地旅游的热情。这从节假日诸多旅游景区的游客热潮和旅游城市的交通高峰可以非常直观地证明。与旅游一样,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阅读也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近年来,与数字出版、在线阅读、网上书店同时发展的,是遍地开花、各具特色、大小不一的实体书店、休闲书坊、乡村阅览室、图书室等,而其中极具标识性和典型性的,首先就是各类城市、高校乃至私人图书馆等重要的阅读空间重新受到大众青睐。

元宇宙、脑机交互等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确实正在带来日益逼真的虚拟体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恰恰反衬了真实体验的不可替代性。具体到阅读而言,与书的直接接触,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真实生命体验。阅读作为一种现实生活方式,必然需要这种真实生命体验的现实获取空间,而图书馆独有的氛围、环境、条件,则无疑是大众的最佳选择之一。这并非对技术赋能人类信息获取能力进一步提升的拒斥,而恰恰是建立在更为多元选择上的更加丰富、自由的状态。比如,文字阅读的信息传递相比于原始有声语言明显是媒介技术的历史性进步,但进入电子媒介时代后,广播却把有声语言重新启用,此后经历影视媒介技术冲击的低谷,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下“有声阅读”再次回归。从中可以看出,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即便在不同历史阶段会形成信息传播的某种主导形态,但并不是约束人走向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而恰恰是在持续不断地超越媒介限制,给予人更加多元、多层、多维的信息感受体验,以此达致生命体验的不断解放。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在传统阅读形态与新兴阅读形态的叠加融合、并行发展中,一方面需要技术赋能下的服务转型,另一方面更需要为大众留住乃至进一步拓展阅读行为在现实维度上的生活空间。

需要强调的是,就现实维度的阅读场所而言,图书馆与其他有关阅读的实体性空间的定位仍然有所不同。在图书馆,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愉悦身心、休闲生活,更是为了求知探索、提升自我。因此,笔者以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阅读,图书馆发展转型当然可以追求读者更为舒适、更为便利的身心体验,但不宜向过度休闲化、消遣化空间形态转移。说到底,信息化时代的阅读者,无论是踏进现实维度的图书馆大门,还是点开数字维度的“图书馆”页面,其根本目的,仍然应是对知识的高度尊重与渴求,而非对信息的简单浏览与消费。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9464人次 日均访问:20549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6142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