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们的家庭聚会经常交流各自新创作的艺术作品。来自医学、化学、文学、管理等多个职业的家人保持了对艺术的热爱。这种艺术生活家庭氛围的形成,与父亲长期的美育影响息息相关。父亲从不表白他如何热爱艺术,他像一只永不停歇采集和酿造美的蜜蜂,以他蕴含自然美、艺术美、精神美的“三美”美育观滋养我们,将生活安排得有情有致,让生活的美感如泉水般流入我们心里。 “我们出去走走”, 在观察中感受自然美 “走,我们出去走走。”这是课余父亲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只要我们三姐妹认真完成了功课,即使第二天有考试,这项自然观察的家庭课程,他也不愿意停课。 如何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提炼美感?父亲鼓励我们调动感官体验:细细看,发现各种物体的独特“密码”——外形和细节的突出特点、色彩变化;轻轻摸,感受对象的肌理和质感;静静听,辨析蝉鸣、蛙叫、鸟啼、风声等声音,品味音调的细腻柔和、粗犷高昂,节奏的高低起伏错落、轻重缓急;慢慢说,看了想,想了就说,鼓励大胆联想。 他认真地听我们谈感受,有时补充一点儿看法,引导我们举一反三地提炼观察的要点,也常会轻松、自信地在速写本上画起来。“这是不是那片大芭蕉叶?”父亲指着画面上用铅笔侧锋涂绘出的形象问我们。乍一看,眼前翠绿色的芭蕉叶,叶脉规整清晰繁密,而铅笔画出的黑色蕉叶,叶面上寥寥几根线条,对应不上叶脉数量,几根粗犷线条画的芭蕉轮廓也没有体积感。我们面露疑惑,好像不是一回事? 父亲示意我们走近芭蕉叶,看清楚它斜挑的幅度变化,沿着主叶脉摸一摸,感受它挺拔、光滑的质感,再引导我们对比着实物看画:线条组合契合了芭蕉叶的主要形状,象征主叶脉的线条流畅有韧性,潇洒地撑起了叶片结构,也体现了动态;顺应主叶脉勾勒的几根旁枝叶脉,体现了叶片的主要转折起伏,笔笔有讲究;铅笔绘出的深浅层次,表达了叶面自然下垂的变化……我们欣喜地发现了艺术表达与自然之间的“形似”,叶片颜色和叶脉数量不再是画芭蕉叶的必要条件,能否把握对象的生动形态才是“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要点。 就这样,父亲每次引领我们观察自然时开展的形、线、色的组合尝试,都是一次新奇的发现之旅,激发了我们探索艺术捕捉自然物象“神似”奥秘的热情。 父亲还经常带我们去野外河滩寻“宝”,以多种艺术形式观察自然。捡回形状和纹理有特色的石头,依据特征巧妙组合盆景造型;采几棵野草配上一些野花、野果,经过搭配,错落有致、形色各异,成为家中玻璃花瓶的常客。花草干枯了,父亲教我们制作标本、书签,让自然美留驻在生活中。 用心体验生活,在实践中认识艺术美 父亲提倡“做中学”,他爱好广泛,琴棋书画等丰富门类均有涉足,让我们对艺术学习满怀期待。 他自学剪纸和中西绘画,作品刊登于上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海外版)》,3次出版作品集并举办个人画展,每次推陈出新。他自修书法、诗词、对联、散文、歌词、微小说、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书法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展览,发表了1000余首诗词,各类艺术作品获奖100余次。他从菲薄的工资里挤出买书专款,为家人储备了一面面“书墙”,书籍覆盖了艺术、文学、天文地理、历史等内容,方便家人查阅交流。 家里不买玩具,我们观察玩具构造和活动原理,自己设计制作风筝、陀螺、风车、扇子等物品。在艺术创作和手工制作时,他很自然地把我们培养成了小助手,帮他整理绘画工具、裱布刷浆、裁纸磨墨、打磨抛光、剪刻编织……有时需要坚持几个小时的操作,父亲便组织我们成语接龙、轮流编故事、讲笑话,说笑中愉快地完成工作。有时父亲提出只需要一个小助手,我和姐姐们还得“竞争上岗”,分外珍惜每次快乐而有收获的艺术实践机会。 父亲认为高效地安排好生活就是一门艺术。他在生活中推行数学家华罗庚的“优选法”和“统筹法”,探求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需要完成煮饭、烧水、泡茶、洗菜、切菜、烧菜招待客人等事务。父亲让我们每人快速说一个事项的操作方案,就开始分工:大姐洗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等水开的时候洗菜;二姐洗茶壶,我拿茶杯、茶叶;父母与客人寒暄,菜洗好一部分时,大姐唤父亲去切菜,大姐继续洗其他菜,洗切菜同步推进;没过多久,水开了,母亲沏茶陪客人聊天;二姐淘米煮饭,我洗葱姜蒜辅助配菜;大姐将每份菜配齐在盘中,及时递给父亲,父亲开始炒菜,;二姐收拾饭桌,我摆好碗筷,轮流端菜上桌……全家齐上阵,晚餐准备环节衔接流畅,客人惊讶:“这么快!” 待客人走后,父亲让我们分析各自方案中哪些流程可以优化,还可以更省时、高效。生活中这样的反复实践,让我们逐步理解事物经过统筹处于和谐的关系状态,就具备了艺术的美感。 在父亲看来,平实生活是浪漫艺术的活力源泉。家人是父亲画速写、摄影、绘画创作的模特原型,父亲将对家人的真情、对生活的热爱无声地融入到艺术创想中。当我们在他的艺术作品中看见自己的形象时,既有发现新我的喜悦,也有成为“画中人”的自豪感,更感受到只要用心体验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艺术。 一日不曾懈怠,在历练中养成精神美 “如果把宇宙历史看成是一场90分钟的足球赛,一分钟前恐龙上场,25秒钟前退出比赛。而人类上场的时间才0.25秒钟。”父亲感慨于时间的转瞬即逝,“我们应振奋精神,尽量拨亮人生的灯。” 在艺术追求上,父亲是个执着“拨亮灯”的勇者。画得不好,重画;不会,就自学,直到学好;生活节奏再忙,每天也要抽空画几笔;大半个世纪坚持写日记,一日不曾懈怠。 父亲言传身教,影响家人体会事物中蕴含的精神美感。《蜜蜂的本色》是父亲辅导我大姐的一幅中国画作品。在大姐读小学五年级的那个暑假,小平房热如蒸笼,电风扇送出的只有滚滚热浪。父亲专注地引导大姐回忆蜜蜂的形象特点,总结蜜蜂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方能采得百花造福他人的本色,一遍遍细心演示表现蜜蜂质感的笔墨效果。大姐对笔下娇小的精灵心生敬意,空气中似乎添了一丝蜂蜜的沁甜,她静心画出黑黄相间的小蜜蜂穿梭于洁白花丛间。大姐说,蜜蜂那勤奋与坚守的本色之美,色彩鲜明地定格在她心中,时隔40年仍然印象深刻。 即使病痛将生活“折翼”,父亲也没有放下画笔。68岁时,父亲被诊断为鼻咽癌晚期,接踵而至的放疗、化疗迅速让父亲瘦得脱了相、掉光了牙齿、双耳失聪。漫长的治疗中,父亲不曾抱怨一句。他将病床变成了“画案”,一旦完成当天的治疗,他便把被子掀开、画纸一铺,开始画病房外天空中飘浮的云、病友、家乡山水……画面用笔轻快、色彩明快,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姿态。 父亲投入地创作着心中的“桃花源”,有时护士端着药盘不忍打断父亲作画,伫立一旁等他画完几笔,再叮嘱他吃药。久而久之,整栋住院楼都知道有这么一位“画家爷爷”,经常有楼上楼下的病友来看他画画。一位三十来岁的病友几乎天天来,他说:“我坚持不了治疗时就来看看画家爷爷,他还在每天画画,我这么年轻,更要坚持治疗!”在父亲病后的画展中,为他治疗的医生、同期治疗的病友都来了,他们不会画画,但他们感受到父亲坚毅的精神美,彼此心意相通。朴素的美感有这么强的感染力,让我们深受触动。 生活因艺术而富有创意,艺术因源于生活而内涵充实。父亲肯定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以艺术力量拓展生命体验,以艺术创作承载生活智慧和美好情感。他对生活的热爱奠定了他“三美”美育观中温暖、明亮的基调,他营造的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家庭美育,影响我们形成珍爱生命、知足常乐、自信奋进的人生观,让我们发现美、享受美,在生活中积极塑造艺术之美。 (作者:肖弋,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