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教育文摘
课程体系应与高考改革有机衔接
  [2017-10-12 09:55]  浏览次数:1321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课程体系应与高考改革有机衔接
来源:中国校长网 2017-10-11 周清华

    高考综合改革的前提是新课程改革。如何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促进课程教学与高考综合改革有机衔接,实现平稳过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高中学校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制订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实施方案,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加快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运用,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为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选择性和层次性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原来建立在行政班基础上的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变化,需要建立与行政班和教学班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学校课程,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和实践,不断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建构分层分类的魅力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的需求,学校必须加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方案,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

    分类分层开发选修课程。构建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对学校来讲,首要的问题是做好课程方案的整体设计。以北京实验学校为例,学校建设的目标就是依托“十二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立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新课程体系应当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融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国际课程与特色课程等多元课程类型,丰富基于云平台的网上选修课程,建构优质多元、开放共享、个性选择、分类分层的课程结构,建构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一贯制”魅力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课程资源优异化,使课程更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均衡有序安排课程教学。普通高中学校应科学制订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在课程之间、年级之间应达到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连贯性、可持续性。一方面,要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安排,防止出现为应对学考或选考挤压选修课程课时的现象,从而造成高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的现象。集中时间赶进度、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组合分班等现象都是不科学的,是应该严厉禁止的。

    大部制整合为课程实施搭建平台。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构建了“横向集群”课程与“纵向螺旋”课程,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立体式课程结构。在实施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大部制的整合,为一贯制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保障平台。学校将课程内容统整为三大领域:一是基础学术力领域课程,主要是语数外和学业考试的选择性学科。二是综合创新力领域的课程,包括创新实验室、信息和劳技、综合实践和社团、校园内学术类讲座及研究性学习等。三是领导发展力领域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并进行组织、协调等能力的培养。这三个领域的课程,学校都设计了必修内容、限定选修内容、自主选择内容。

    充分保障学生选课权利。高考改革新方案增加了学生的选择余地。今后,在高中学校,选课制、分层教学和走班教学将成为新常态。普通高中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科学严谨地制订课程实施方案,明确分层教学要求,逐步推行全员走班教学;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趋向和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实施分层选课走班要根据学校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安排课程教学,提前告知选考科目教学班的最大容纳量,引导学生有序选择,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积极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从选课到选考、选专业、选职业,建立和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已成为普通高中学校的迫切需要。学校要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开发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生涯测评系统,还要建立相关的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讲座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科学制订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并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

    如何突破资源条件保障短板

    建立与高考改革有机衔接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资源条件的保障非常重要,在现实中,这一点成为许多学校亟待提升的短板。

    高中学校应该认真测算开展教学和管理改革所需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教学资源,根据需求测算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切实加大资源建设与保障力度,满足改革后的实际教学需要。

    多途径完善师资配备。学校应结合测算得出的刚性需求,争取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及时补充高中教师,以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需求,同时应加大对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的支持,鼓励教师一专多能,结合自己特长开设选修课程;建立有效的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和学校管理机制。

    提高硬件使用效率。按照一般经验,现有行政班级与教学所需教室应按不低于1∶1.5的比例进行配备,在现有教室不够的情况下,学校应充分挖掘现有教室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通过新建或扩建部分校舍或调整招生规模等方式,解决新的教学模式下校舍场馆不足的问题。学校可按照教室的小型化、多样化和专业化要求,根据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原则,设置不同功能的教室,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合理配置常规实验室和功能教室、心理咨询室、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等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教室。

    建立与新教学模式配套的管理制度。随着选课走班的全面实行,必须探索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班主任和导师制结合、学科学业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举的教学管理模式,并加强与选课走班相匹配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制度。还要从学科特点、学生可接受程度出发,探索长课与短课、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建立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机制

    建立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课程教学体系形成正向反馈的评价体系,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过程性评价;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这是评价改革的必然趋势。

    北京实验学校将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生成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学科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具体而言,在小学阶段,主要考查学生创新意识、良好习惯的养成程度;在初中阶段,主要考查学生的问题意识、理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形成程度;在高中阶段,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探究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程度。这为以“创新素养”为目标指向的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新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录取打破“唯分数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两依据是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参考”是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看分又看人”,引导考生注重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记录的不仅仅是“分”,更是一个个生动的学生,是教育教学、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是远比分数更丰富多样的学生能力和品质。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优势,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最大程度实现中学与大学的有效衔接。但是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使用中的公平性、透明度,是有待在实践探索中解决和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总之,新高考改革为高中学校推进课程及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完善机制提升内涵提供了最好契机。学校应积极面对,顺应变革,主动求变,创造一个适应未来趋势的教育新生态。

    (作者系北京市高中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实验教育集团科研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34385人次 日均访问:20538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17141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